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周刊:由电影《唐山大地震》想到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1日16:25  新民周刊

  刘 迪/文

  最近国内拍摄了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触动许多惨烈记忆,更引起很多思考。那场悲剧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假如大城市再次发生类似悲剧的话,我们是否能从那场浩劫的教训中获得某些启示?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从分散到集聚、再到更大集聚的历史。今天,发达大国,均拥有高度产业、人口集聚的特大城市。这些日益庞大的城市,不断对人口集聚的界限提出挑战。据报道,北京现在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万,而且今后仍将以每年四五十万的速度增加,上海常住人口也已接近2000万,此外,中国沿海各地未来十至二十年间,将出现数十个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城市。我们再看日本,尽管现在日本总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但唯独特大城市东京人口却不断增加,目前常住人口已突破1300万。非但如此,每天早晨,还有数百万周围县市的人口涌入东京。

  今天,东亚地区的特大城市,有几个共同特点。首先,产业高度积聚。国家经济向若干“极”甚至“一极化”方向发展。例如上海的GDP已占全国10%左右,而东京则占全国GDP的20%。其次,科研、技术、金融、教育等软实力中心向沿海城市倾斜。第三,产业重心日益移向海边。

  今天,东亚经济如此繁荣,但背后却潜伏深刻的危机,即在产业、人口、政治、教育功能如此高度集聚的今天,我们缺乏一个亚洲统一的城市危机管理对策。这部《唐山大地震》,旨在警醒我们“居安思危”。

  现实中,亚洲的自然、人为城市灾害并不遥远。1923年日本的“关东大地震”,几乎毁掉东京的主要建筑,夺去10多万居民的生命。此后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2008年汶川大地震均给当地造成毁灭性打击。

  30年前阿尔温·托夫勒写的《第三次浪潮》震动全球,今天,他的很多预言都已成为现实,但是,他关于未来城市生活的预言,却未能言中。他在那本书中说,信息社会中,因网络普及,人们远在千里之外,却如同近在比邻。因此,大家再也不需要住在肮脏、拥挤的大城市,而可以回归乡村。但现实却是,人们非但未像托夫勒预言的那样返回乡村,而是以更加迅猛的速度涌入城市。

  有人指出,产业积聚也可能造成规模经济。据经合组织(OECD)估算,城市人口在700万前,人口越多,居民平均收入就越多;而超过700万,则出现居民平均收入下降的现象。尽管理论上如此,但环顾东亚国家与地区,城市化运动非但没有结束,反而在加速,我们再看这些巨大城市,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存在填海造地部分的地基不稳、地盘下沉问题。此外很多城市海拔为零,一旦发生海啸,整个城市存在覆灭的危险。

  现实中,一个国家越发达,就越难以承受哪怕一个局部的打击。以东京为例,在东京湾地区周围,其陆地多为填海造地区域,海拔0米,地下极为松软。不论气候变暖还是地震,都可能给东京都造成毁灭性打击。此外,一旦交通系统电力切断,整个巨大城市立即就会瘫痪。例如2006年东京湾沿岸输电线被切断,首都圈大规模停电发生。整个首都功能12小时麻痹,世界各国均受不同影响。

  历史上,日本曾经多次遭受地震海啸的危害,因此十分重视防灾,这个国家不但制定了防灾法,而且还制定了国民防灾日。在这个日子里,全国各地机关、学校、工厂都分别举办各种形式不同的防灾演习。

  怎样预防日益增大的城市危险?笔者以为,除非我们彻底改变意识,否则无法应对日益增大的城市危险趋势。首先,我们应该立法,建立一个完善的危机对策并训练全体市民掌握自救与互救的方法,坚持持久的防灾联系、训练。第二,应该建立一个防灾研究体系,持续研究各种城市危机对策,并将其落实。此外,我们还需建立一个防灾产业,把防灾支出纳入生产成本,这样才能更为持久地为防灾提供物质保障。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