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的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8日09:49  东方早报

  作者 覃里雯

  站在地面,头晕目眩。从汉旺那个凝固地震时间的大钟,瞬间回到孩子嬉闹的三里屯Village喷泉,但分明是同样湿热的天,东方汽轮机厂宿舍废墟门口,口罩和消毒水盖不住让人不敢深究的浓甜气味,推土机垂头丧气地停在道路尽头。

  除了时空错乱,晕眩还有另一个原因:好几个“我”同时看了这部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一个女儿,一个妈妈,一个去过震后四川采访的新闻人,一个苛刻的评论人,这几个人在我脑子里从头到尾高声争吵不休。

  电影本身倒不算太糟,如果中国有自己的烂番茄网站,可以给它打个三星:徐帆完全不逊于张曼玉水平的表演,场景认真较劲的细节,剪辑紧凑,反高潮式幽默感战胜了好几个迫近肉麻的时刻,在这样一部敏感题材的电影里,那点子幽默感需要相当的勇气。这算是中国商业片镣铐里优秀的一场舞蹈。

  再想想,还是减去半颗星:女儿的痛、嫉妒和失望,在张静初呆滞的脸上实在找不到。再说还有那些刺眼的植入广告。

  音乐的使用不够节制,就像不自信的厨师喜欢在菜里多放的盐和油。做音像的人都知道,一点越来越尖锐的声音,就能让日光下宁静的风景变得恐怖,一段悲伤高昂的音乐,就能让年轻演员的虚假啼哭引发全场抽泣,但这种感动又很容易枯竭。电影导演对音乐的滥用,已经像味精毁掉人的味觉一样,毁掉了一代代人的审美,而到头来,真正要传达的东西,就淹没在一堆音响效果里,变成廉价的宣传。

  冯小刚应该是不希望沦落到廉价的宣传里的,所以只能说他有点不太自信。

  不该批评冯小刚“没有真实再现历史”。在一个习惯于垄断和服从的环境里,人们养成了迁怒的习惯:骂知识分子为什么不解决社会问题,骂艺术家为什么不做全民美术教育;骂导演为什么不放开电影市场;骂作家为什么不扭转社会良心……沉浸于集体性的撒娇和捏软柿子,是个丢人的习惯。

  最后,我还是希望自己没看这部电影,因为它抄袭好莱坞旧片《苏菲的选择》里的伦理困境,强制考问我,又强行给出浮浅的答案。和一切廉价商业片一样,它在最关键的那些地方,堵住了我追寻人性复杂深幽之处的道路:母亲没有一丝自我原谅,儿子不背负一点对姐姐的罪恶感,女儿对母亲的原谅一发不可收拾,反倒变成了沉痛的自我批评——这是另一种样板戏,虽然有了更生动的对白,人物某些性格的单一化却深植于革命浪漫主义传统,与虔诚的信仰相似,这种传统否认甚至谴责人性的复杂,而最终将导致人们与自己为敌。

  在离开电影院的电梯上,我看到一个年近60岁的高个子男人,站在一个比他更高更壮的年轻男人身后一步的地方,伸手抓住年轻男人的胳膊。

  年轻男子回头瞪了他一眼,他缩回了手——那是他儿子,略微变形的五官显示他可能有唐氏综合征。他跟在儿子身后,担忧地看着他,又怕过分的照顾会把他激怒。

  父亲不敢看周围的人,他分明为自己的儿子感到羞愧。

  作家邹波写汶川地震一周之后汉旺的《重生》:“人们面对废墟的态度变了,气氛变了。头三天,他们拼命看啊看,找啊找,但是现在不再看了——从日常的陈腐中重新升起的恐惧,人们开始害怕鬼了,那些娃娃的鬼魂,消毒之后,就不知去向。”

  没有彻底的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疗伤。不管是34年前还是2年前的痛楚,都将继续在深夜一再返回,因为我们还不敢彻底地了解自身。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