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汇报:冯小刚在为中国式大片埋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8日11:15  文汇报

  《唐山大地震》票房直逼两亿元,其引发的争议也愈发热烈。当一个个观众泪洒影院的时候,也有一些人指责其“消费灾难”、“将悲剧商业化”,并因此拒绝为其贡献票房。

  抛开影片本身的成败得失,当我们回想《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上映时的万人空巷,再来看《唐山大地震》此番遭受的质疑就颇值得玩味了。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可以接受《泰坦尼克号》,却不能接受《唐山大地震》?

  商业片:《唐山大地震》的原罪?

  《唐山大地震》引发的质疑,很大程度上与影片运作的商业模式有关。早在该片剧情曝光时,冯小刚就向媒体算过一笔账:鉴于影片投资可能会达到1.5亿元,只有取得3.3亿元票房才能保本,“我希望最终能卖到5个亿”。到正式上映之前,他又信心满满地表示先前对票房的估计“还是保守说法”。

  如此高调的商业企图,立刻踩痛了网民敏感的神经,并且无可辩驳地成了《唐山大地震》的原罪。于是,和冯小刚其它那些未映先红的作品不同,《唐山大地震》还没有公映,针对它的批评就已经汹涌而至。“一部利用人间惨剧来捞钱的烂片”、“以真实的灾难、真实的痛苦,拍成商业片去赚钱”等批评在网上蔓延。有人提出,如果该片真的是打“亲情牌”、“致敬牌”,应该免费放映才是;还有网友分析说,因为今年张艺谋有《山楂树》,陈凯歌《赵氏孤儿》,所以冯小刚也必须拿出一部足够催泪的大片来对抗这场“争霸赛”。

  评论家说,“冯小刚在《天下无贼》中好不容易找到的讲故事的方法正在消失。”当题材替代冯氏喜剧成为票房保证,商业的原罪也就成了《唐山大地震》不可承受之轻了。

  严肃主题:商业片不能承受之重?

  在众多非议中,有一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冯小刚一面强调这是严肃题材,悲剧还原,一面又直白地将悲剧商业化,是借灾难的幌子来确保影片的票房不败。

  问题是,严肃主题难道注定就是商业片不能承受之重么?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商业片可以有很多种定义,比如“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又或者“集合当红明星、知名导演、巨大投资、广泛宣传等商业元素的影片”,但我更倾向于这样的观点:本质上任何一部进入商业流通领域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也就是说,商业片的性质不是由其本身内容决定的,而是由其外部的操作流程决定的。

  再拿商业片发源地好莱坞来说,从《泰坦尼克号》到《拯救大兵瑞恩》,从《辛德勒名单》《指环王》系列,统统是如假包换的商业大片,但谁能否认他们同样承载了严肃主题,彰显了人文品位?即便是在思想性上饱受质疑的《阿凡达》,其实也并非没有人文内核,只是被太过强大超前的技术掩盖了锋芒而已。

  《唐山大地震》:为中国式商业片埋单?

  当初《泰坦尼克号》在全球席卷超过18亿美元的巨额票房——包括中国市场的3.6亿元人民币时,并没有人指责它是在贩卖灾难和痛苦。它遭受的质疑,更多地集中在对于灾难的刻画没有《冰海沉船》来得深刻上。同样,1996年,当海伦·亨特主演的灾难片《龙卷风》上映时,频繁遭受龙卷风侵袭的美国人,也并没有痛骂它是用悲剧来换票房。

  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唐山大地震》引发网民批评,根本原因其实不在影片本身,而是国产商业大片在观众心目中已经成了浮夸和恶搞的代名词。即便是移植自《哈姆莱特》和《麦克白》这样严肃的经典题材,《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也褪尽了故事核心的深刻。而观众由于可选择的资源实在有限,多年来只能一次次为这些大片贡献票房,然后一边看,一边骂。有观众说,久而久之,自然就被“熏陶”得忘了商业片同样可以有思想。于是,从《集结号》《十月围城》,每当我们的大片试图背负重大意义时,就免不了要遭到质疑,并且声浪不小。

  这一次,当冯小刚谈起《唐山大地震》的票房时,当《唐山大地震》里同样惊现植入广告时,观众便立刻联想到了近年来的众多国产大片,将它与“抢钱”划上了等号。

  尽管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国产商业大片的品牌美誉度却在下降。这一次,冯小刚是不可避免地替中国式大片埋了单,只是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人替今天的他埋单。

  本报记者  邵岭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