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由于影视作品的播出,东北人的知名度很高。无论大江南北,提起东北人,人们纷纷用各种方言道:“东北人,晓得(四川话)”、“东北人,偶知道啦(广东话)”、“东北人,阿拉晓得啦(上海话)……”,再细说,更多对东北人的印象也翻腾出来:“说话土气”、“语言行为不太文明”、“脾气暴”……当然还是有些溢美之词的,“讲义气”、“敢爱敢恨”、“好打抱不平”……
可以说,随着影视作品的层出不穷,东北人形象越来越成为焦点,对东北人的形象争议也越来越烈。如果把东北看作一个企业,每个东北人都是一个产品,那么谁正在担当着形象代言人呢?影视剧中的东北人形象是真实的吗?
娱乐时代下
东北人的形象就这样被定格
记者和一些网友进行了交流,60%以上的外地人表示并没有来过东北,他们都是从影视剧中了解东北的。
李先生认为,影视剧中的“东北人”缺乏现代人的特征,不是当代东北人的写照,应该重塑。为什么会有这种形象?在视听感觉先入为主的时代里,我们不妨先看看那首具有浓厚特征的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歌中的“喝的少了他不干”、“高丽参”、“猪肉粉条”,都无疑成为了典型的东北特色;再看看影视作品,以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为例,好面子的大爷、咋咋呼呼的大妈、好吃懒做的儿子、虎愣憨直的儿媳、游手好闲的女儿、自以为是的姑爷……似乎没有东北方言,就没有幽默,没有东北人就不成为喜剧,所以,影视剧中东北人形象就是这样“深入人心”了。
影视作品传播
东北人的“另一面”被放大
东北地方影视歌作品的创作,基本上出自东北人。这些东北本土的“艺术家们”,往往为了搞笑和取悦观众,也为了突出本土特色和商业化考虑,用放大镜把东北乡土文化无限放大,把东北人优点、缺点都展现在世人面前。优点:朴实、热诚、憨厚、善良、本色、本分、热情、重情义……缺点:俗、土、穷大方、爱面子、装、爱喝酒、爱动手、爱骂人……一些被人熟悉的东北地方影视剧,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东北人为何成为具有高度娱乐性的漫画式人物?有专家指出,在这一过程中,泛娱乐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东北人”甚至成了一种娱乐手段。专家杨锦峰接受采访时说,一味追求娱乐性,就会牺牲东北人的本质特征,一些影视剧中塑造的东北人形象,并不代表东北人的全部性格特征。“坚韧、勇敢、质朴、爽朗、豪迈、重情义……这些才是东北人的典型特征。《雪野》、《雪城》、《闯关东》等电视剧,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东北人的性格本质。《刘老根》、《老大的幸福》等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只是东北人当中的某几种类型,并非全部,确切地说,不是东北人的整体写照。”
全面地了解
才能对东北人理解得更客观
既然影视作品里的东北人形象并不完全,那么,作为影视作品的制作者,是否应该有责任全面地展示东北人的形象呢?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观众,70%认为,东北的影视创作者应当多侧面地展示当代东北人。如果把东北人放在时代中,放在开阔的生活场景中去考察,去演绎,影视剧中的东北人形象就会相对客观一些。
一名姓任的观众说,现在的东北很现代、很时尚,电视里好像展现这一方面的少。李女士则认为,有些观众对那些越是土得掉渣,越是原汁原味,越是搞笑的东西就越想看,尤其是一些南方观众。观众吴女士则认为每个东北人都有义务从自身做起来提升东北人整体的形象,“要想让外地人看不到落后的东北人形象,就要从提升东北人的自身形象做起,这样,创作者就会找不到那些落后的‘火花’,观众就会看到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东北人。”
本报记者 刘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