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历史剧翻拍如何解决艺术与商业悖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9日17:05  深圳商报
评论:历史剧翻拍如何解决艺术与商业悖论

电视剧《茶馆》被认为“牢牢抓住原著的魂”

评论:历史剧翻拍如何解决艺术与商业悖论

新版《红楼梦》冲击了国人对古典文化的认同底线

  四年来屡屡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在各地方台登场亮相。从演员的全球华人海选到导演、编剧的更换,再到公布定妆照、剧照直至正式开播,这部电视剧将经典历史剧的翻拍潮推向了顶峰。  “红楼梦”还是“红雷梦”?

  新版《红楼梦》从刚一开播,舆论对该剧的热度便居高不下。不少观众认为,虽然该剧画面华美、场景宏大,但缺少尊重文化、尊重传统、尊重经典的创作精神,颠覆了大众审美取向。

  网络上,调侃、嘲讽之语不断,不少网民从人物造型、演员表演、剧情编排、画面、音乐、台词等诸多方面罗列了这部剧的不足,戏称该剧为“红雷梦”:画面阴森,音乐哀怨,拍得像《聊斋》似的鬼片儿,不合常理的“铜钱头”造型,“钗瘦黛肥”颠覆原著,演员表演生硬缺乏美感,“黛玉裸死”更是谬以千里……

  北京观众陈蔚说,新版《红楼梦》冲击着国人对古典文化的认同底线,民族文化的瑰宝岂容如此肆意篡改?个别创作者对红学原著的理解和认识看来有一定偏差。

  面对“口水与板砖齐飞”之势,该剧导演李少红一一回应。就“该剧背离原著”的斥责,她说:“我们拍的是《红楼梦》不是《黑楼梦》,必须高度忠于原著,没必要再改编。”对“钗瘦黛肥”的质疑,她分析说:“黛玉进府时并不瘦,后来因为犯病、又不吃饭,才把自己折腾瘦了。”提到“黛玉裸死”,李少红解释道:“实际她并没裸,是盖着被单的,只是想用皮肤和面容的质感来表达黛玉对爱情的纯洁度。”

  对于“宝黛钗”三大主角的饰演者过于年轻的评论,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却不吝赞美之词:“从原著看,我演少年宝玉时年纪大了些,演员于小彤和原著要求更符合,他有一股童真的感觉。”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分析说,可能观众存在思维定势,认为以往《红楼梦》影视剧大都由成年演员饰演,所以一时不太适应。

  还有不少观众对定妆表示出极大反感,认为其故弄玄虚。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马瑞芳直言,头发怎么梳、衣服怎么穿、首饰怎么戴,应借鉴沈从文先生和晚清孙温父子关于中国历代服饰的专著。

  就音乐而言,一些观众认为其虽呈现了《豪宴》、《仙园》等失传已久的昆曲,但将昆曲与现代电子音乐相混杂,酷似幽灵音乐,使该剧的音效如恐怖片。

  有专家坦言,不少名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适合拍成影视作品,翻拍经典更要被骂。“名著本身就使你的拍摄带有很大风险,87版《红楼梦》开拍初始也曾遭到很大非议,也经过时间的检验才逐渐被认可。”欧阳奋强说,“翻拍的作品需要慢慢品,刚看几集就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认为,任何一个编剧、导演都有权站在自己的角度重新诠释名著,观众也有权“挑刺”。让新旧版本一起“登台打擂”,由大家对比审视,这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当艺术遭遇商业

  与其说观众对新版《红楼梦》的内容存在质疑,倒不如说该剧在强大的商业压力中对作品的艺术价值予以妥协。

  观众吴岩认为,声势浩大的全球选秀、沸沸扬扬的短信投票,从一开始就使这部剧注定与娱乐和商业无法摆脱干系。“打着艺术的幌子登台,唱的却是一场资本圈利的大戏。”当艺术遭遇商业,无论是投资人、制片方还是导演、演员,都无法置身事外,因为他们缺钱。

  据记者了解,新版《红楼梦》计划总投资约5600万元,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剧组对剧目的精益求精及古装片“烧钱”的特性,该剧的关机时间比预计足足晚了一年,预算严重超支。

  “2006年‘红楼选秀’获得2000万元冠名费”“地方政府赞助”“多位主演出席商业活动做代言”“赞助商探班”“房地产借拍摄地开盘”“厂商借该剧品牌推销产品”……这些活动都将这部剧打上了牢牢的“商业”印记。“拿人手软”的道理谁都懂,原定导演胡玫正是因为不愿被“商业绑架”而选择退出。

  一边是投资人的“红楼财梦”,另一边是艺术家的价值坚守。当文学经典遭遇现代商业,李少红团队在艺术上追求完美的同时,就不得不考虑商业利益,可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位业内人士说,但是,商业并非不能融入经典,国外根据莎士比亚、雨果名著改编的商业剧不胜枚举,大都很成功。

  “必须承认,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市场在经历商业大潮的涤荡后,翻拍历史剧对经济利益应有所考量。”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说,但如果过于追求娱乐效果、观赏性和收视率,肯定会对艺术本身造成巨大伤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普光等专家认为,近年来历史剧翻拍潮其实是影视剧创意枯竭和匮乏的象征,它们中大多没摆脱被市场逻辑改造的命运。在票房和收视率的重压下,艺术作品被当作逐利工具,一些创作者绞尽脑汁“戏谑经典”“颠覆经典”,靠经典恶俗化、挖掘人性的负面因素来吸引眼球,文化传统的重建被忽略了,影视产业出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对经典请怀敬畏之心

  经典历史剧翻拍并非没有成功先例,日前热播的电视剧《茶馆》就颇受好评,被誉为“牢牢抓住原著的魂”、“泡出一壶纯正的老北京大碗茶”,收视率自然不错。

  “历史剧翻拍,关键是要对经典怀有敬畏之心。”斯琴高娃说,“艺术不等于是玩耍,虽有娱乐因素,但它仍是一门学问,尤其在表现历史、名著时,更应基于历史原貌进行改编,绝不能一味媚俗。”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翻拍历史剧,首先脉络不能差别太大,观众对名著都有所了解,因此创作者在人物性格、角色塑造等方面一定要有“度”。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制片方,若过度迎合市场,则风险巨大,无法控制,一旦投拍的作品与社会价值观相抵触,则会引起政策、公众等多方反弹,欲速则不达;其次,必须创新以吸引年轻人关注经典。对史书中没有相关记载的内容,应允许导演有合理的自由发挥空间。

  还有专家指出,在艺术与商业结合前一定要做足功课。87版《红楼梦》历经拍摄谋划、召开多次改编会议、成立筹备组和顾问委员会、演员遴选与培训等多个阶段,前后花了近6年时间,我们应该学习那个时代艺术家们的敬业精神。

  “经典历史剧翻拍虽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但制片人四处筹钱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凸显国内电视剧融资方式的单一。如何完善资本运作模式、扩大盈利渠道,是解决艺术与商业悖论的根本途径。”张会军说。

  (新华社记者 周宁 牛纪伟 白瀛 闫鹃 王清霖)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