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非凡冒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0日18:00  深圳特区报

  一般说来,电影大师分为两类,一类是我行我素、永远坚持自己的风格,比如法国的侯麦、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希腊的安哲普洛斯等,看一部等于看百部,品牌纯正,风味一致;另一类就是永远都在追求新鲜的表达,每一部都试图与上一部有着诸多不同,观众无法猜测其下一部的样式,代表人物如美国的库布里克,还有本文所聚焦的法国导演吕克·贝松

  对于熟悉吕克·贝松的影迷来说,因为题材、风格的各异,他的每部作品都像是第一部。时下,《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正在深圳和全国影院热映,这部影片成了吕克·贝松的首部“奇幻探险喜剧”。吕克·贝松曾说自己一生只拍十部电影,目前已“食言”超过了12部,即使如此,这位遐迩闻名的法国大导演仍不算“高产”。近年,他鲜少以导演身份推出新作,因此,被誉为转型之作的《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成为眼下所有影迷的焦点。而该片典型的法式幽默,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让人始料不及的喜剧桥段,让人不时地会心而笑之余,不禁暗叹:吕克·贝松毕竟不是等闲之辈。

  1

  新意迭出

  法式风味“大拼盘”

  作为遐迩闻名的国际名导,吕克·贝松的求变有目共睹。回看他执导的影片,从备受好评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温馨隽永的《碧海蓝天》到饱受非议的《第五元素》,每一部作品风味都有着迥异差别,鲜明的变化成了他电影“不是风格”的风格。

  新作《阿黛拉的非凡冒险》让很多影迷瞠目结舌,爱者爱得死去活来,恨者又觉得无从说起。这是吕克·贝松此前鲜少触碰的类型,一趟寻宝之旅,却有着科幻、盗墓、异形、亲情、恐怖、爆笑等诸多类型片的元素,而各种类型的杂糅如此巧妙地融会贯通。让无数影迷喜出望外,对于习惯了在好莱坞特效狂轰滥炸和港式无厘头喜剧中迷乱的观众,这部典型法式“大拼盘”,让人胃口大开,其丰富的滋味,让影迷体会到另类的饕餮之乐。

  影片源自法国同名畅销漫画,吕克·贝松几经周折等了十年才终于得到原著作者雅克塔蒂的授权,并以其典型的“求变”风格为其注入了新生命。

  影片讲述了20世纪初法国巴黎的一位年轻女记者阿黛拉,她多年前和亲妹妹进行了一场球赛,妹妹意外受伤并变成植物人。阿黛拉为了救妹妹,独闯埃及金字塔法老的墓穴,希望通过法老的御医救回妹妹。在她将木乃伊运往巴黎时,一个更大的麻烦盘旋在巴黎上空——一只沉睡了一亿三千六百万年的翼手龙卵孵化了。

  原作者最担心的是改编后的电影会不会“美国味”太重,对于“喜新厌旧”的吕克·贝松来说,这样的担心显然多虑了。吕克·贝松让这部新作充满欧洲式“上天入地”的无边际想象,无数细节都在好莱坞电影中难以窥见,法国人特有的处世方式,他们的高傲、浪漫、幽默、慵懒,得过且过,官僚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都有传神的表达。在改编过程中,吕克·贝松仍保留了漫画中讽刺世事的一面。一颗一亿三千六百万年前的翼手龙卵孵化了,翼手龙不仅为阿黛拉试图救妹妹制造了障碍,更放射性地制造了对当下社会的各种讽喻的细节。比如,揶揄讽刺法国政府官僚体制的办事效率,限期破解翼手龙案的时间,从总统的“原则”到部长的“尽快”、警察局长的78小时,直至到具体侦办的刑警手里就只有区区24小时。层层指挥,逐级下推,类似这种看似漫不经心却是颇有回味的高级嘲讽,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一大亮点。

  2

  悲喜交集

  开掘电影新宝藏

  《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中,法国情调的浪漫几乎体现在每个角色身上。教授的慵懒与狡黠更是“大智若愚”的彰显:翼手龙在教授科学家一阵鸡飞狗跳之后,教授不住地解释,“是因为那颗蛋,它太珍贵了。”甚至他被判死刑之后,仍如祥林嫂般重复着这句话。而阿黛拉乔装进入监狱营救教授时,教授不耐烦地说:“你能不能晚点再来,我累了,需要休息。”这种放在东方让人气得跳脚的话语,阿黛拉居然听之任之,乖乖自动离开,改日换一身装扮再来。为救教授阿黛拉数次换装的桥段在片中颇具戏剧性——狱卒、修女、护士、律师、厨娘。该片主演是气象广播员出身的露易丝·布尔昆,她的机敏和智慧毫不输给她的美貌。难怪吕克·贝松说:“露易丝·布尔昆的唯一缺点就是她太帅了。”

  任何关于《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的套路想象,都会在看电影之后有所改变。它不是《古墓丽影》,不是《木乃伊》,不是《时间机器》,不是《虎口脱险》,更不是好莱坞的异形系列片和007系列。但这些影片中的所有精妙的元素似乎又都有不动声色的运用,演化成一种若有若无的谐谑与会心。

  喜剧的夸张在片中得到了最大化呈现,法国美女阿黛拉独闯埃及,出生入死,能把木乃伊运回巴黎,降伏恐龙,与复活的木乃伊和谐相处,救活死去几年的妹妹等等。这个女英雄的胜利靠的不是卖肉斗狠、功夫了得。吕克·贝松以无边的想象,将无数的不可能变成了让人津津乐道的可能。

  影片在大喜中隐含着命运的大悲,这种悲喜交织几乎糅合在所有桥段里。比如,影片最后,眼看皆大欢喜后的结局,阿黛拉却踏上了一艘名为“泰坦尼克号”的大船。这个开放式结局堪称峰回路转,爆笑之余,忽然具有了灾难的指向和悬疑,难道阿黛拉在法老墓穴中面对数支步枪的瞄准都能脱险,却要永远葬身于北大西洋?抑或她会在船上和杰克、露丝擦出什么火花?而影片匪夷所思的还在剧终字幕之后,泰坦尼克号航行即将开始,影片字幕滚动中,没有急着离开的观众会发现,还有类似花絮的东西继续呈现着未完的情节,阿黛拉在救教授的同时,猎人的命运正被一群黑猩猩攥在手里。那么,所有角色的命运又在哪里落定呢?人们在亦喜亦悲中带着回味走出影院,仿佛要走进另一个属于自己的“冒险”之旅。

  3

  笑骂由人

  脚踩艺术商业多条船

  身兼导演、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各种职务,让吕克·贝松成为法国可以纵横于欧美两大洲的少数电影家。他的作品既节奏快捷又委婉抒情,既奢华时尚又朴素感性,风格迥然诡异。他的电影屡获艺术圈好评,又能屡创票房佳绩,极具商业价值。尽管如此,他还是影坛孤独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业大片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和生命的深入探究。

  事实上,电影并不是他最初的理想,幼年时他立志做一名潜水运动员和航海家,但17岁时的一次潜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梦想,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19岁那年到美国洛杉矶学习了3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并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1983年,他的电影处女作《最后决战》问世,23岁的他向世人证明,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找不到投资,依旧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佳作。正因如此,他曾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

  接下来的《地下铁》和《碧海蓝天》让他享誉国际,吕克·贝松曾公开表示《碧海蓝天》是他导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该片倾注了他少年时的激情和梦想,在负债累累中,吕克·贝松尽情用摄影机去捕捉童年时代所看到的海洋中的光影和生命。《碧海蓝天》让人们看到他对蓝色的迷恋,从片名到画面都是蓝色的基调,他苦心孤诣营造的对大海的向往和对浪漫爱情的咏叹让人至今称赞不已。

  对于中国影迷来说,耳熟能详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是吕克·贝松将艺术影片与商业影片结合的成功典范,至今也是世界各国电影学子津津乐道的佳片范例,其中的诸多细节让人经久不忘,杀手里昂身边那株绿色植物被奉为道具经典,有人称赞该植物就是吕克·贝松身上法国气息的最好标志。

  作为国际影坛的著名顽童、电影鬼才和异类,吕克·贝松有着自己独特的电影叙述手法和观念。他说,电影,不过是一片阿司匹林。电影可以贴近现实地让你后怕,也能带你徜徉在光影中感受短暂的美好。放映厅的黑暗瞬间消失的那一刻,就是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把大笑的嘴闭上,把眼角的泪擦擦,是时候各回各家。在毁誉参半中,吕克·贝松用电影的药片不时帮自己医一下头疼脑热,他明白忠于自己才能包治百病,至于他是教科书还是烂片缔造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记者 王樽 实习生 钟沐晨)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