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唐山大地震》:流泪和感动是两码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1日09:38  红网-潇湘晨报

  本报评论员周东飞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顽强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流泪和感动不是一回事儿。就如同先前冯氏搞笑挠我们的胳肢窝儿,没有几个人能忍住不笑一样,这一次在新研制的冯氏催泪弹轰炸下,也没有几个人能忍住不哭。冯小刚在电影公映之前即有豪言在先,“不哭你还算人吗?”但这部赢得众人同哭的电影,仍然陷入了争议的漩涡,只有眼泪没有感动算不得上乘之作。

  在悲惨元素面前流泪,这是人的被动的天性。但感动乃是人积极的自我呈现,在心有戚戚之上还要放弃一部分长期固守的矜持,向感动的对象表达赞成、嘉许、敬意。流泪容易感动难,这本符合人们普遍的心理逻辑。但电影《唐山大地震》在让人眼泪横流之外,并未给人以深刻的感动,于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原因。

  事实上,冯小刚辜负了我们的期待。在我个人的想象中,《唐山大地震》不应该是这样的。既然片名冠以“大”字,它就有理由呈现给我们横向的宽阔视野和纵向的思想深度。看完这部冗长的影片,我们才发现这不过是一部单薄的苦情戏,地震被用作了刺激泪腺的药引子。谁都无意于去怂恿冯小刚追问什么责备什么,但灾难片原本可以拍得更好。感谢好莱坞为中国观众提供了那么多活生生的教材,看多了“猪走路”也就容易推断出肉的味道。《唐山大地震》不是灾难片的那个味儿。

  或许,它真应该照搬小说的原名《余震》。给一个原本小的东西戴上一个大帽子,这不是一个好主意。对小说来说,遇上冯小刚是小说的幸运,毕竟走上荧屏放大了小说的关注效应。对冯小刚来说,遇上这部小说却是他的不幸。尽管这部小说中有着唐山大地震的元素,但是很显然它不是为唐山大地震这一事件专门打造的剧本。小说本是好小说,照着小说的路子来拍电影,再给它戴上一顶“大地震”的帽子,冯小刚的命题作文完成得并不高明。回过头来说,小说遇上冯小刚,最终也还是一种不幸。

  必须承认,陈道明徐帆的表演很到位。尤其是陈道明,举手投足都是戏。但这在更大程度上来自于演员本人的修炼,他们可以为一部电影增彩,却无法从骨子里扭转电影的基本走向。导演的心思在电影开头部分表现得也足够到位,比如老电扇、画手表这样的细节,很容易让人沉浸其间。但是一场地震似乎也颠覆了创作者的心绪,后续的一切都充满了浮躁和匠气。各种要素都冲着哭点的营造而来,甚至顾不上对两个孩子的命运进行细致描摹。发财了,出国了,如此粗鄙的情节设置,只能让人感到愤怒。

  最优秀的叙事方式,是让受众融合于叙事的过程之中,而不是提醒他们置身戏外。植入式广告被非议,有商业道德的因素,比如说我掏钱来看电影,为什么要被迫看广告,也有欣赏美学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它容易让观众产生阻隔感。植入广告的最高境界是广告真正“入”戏,但《唐山大地震》的广告显然还是低层次的硬植。广告不入戏,直接的结果是观众出戏。硬生生的白酒、汽车、旅行社、保险公司广告,让人有如吃蛆般难受,真正的感动自然是奢望。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