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快乐男声”三强出炉,当晚“快男”4进3比赛打出了“偶像进化论”的主题,这个题目怀旧得让人伤感,但很多人在看完当晚的比赛后,却又对这一命题抱憾得无以复加,偶像是在进化还是退化,成为一种新的探讨。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当他们开始拥有青春记忆时,罗大佑、邓丽君、刘文正成为青年心中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偶像明星,他们分别以自己的形象和声音引领着时代青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上世纪90年代的张国荣、梅艳芳、王菲、周星驰、四大天王也都展现出一呼百应的狂热姿态;然而,新千年之后,以“小燕子”赵薇为首的野蛮女友以及《流星花园》里的四位花样美男的生命力却在缩短……
经历了30年的跨越,偶像明星的生命力也开始展现出从“各领风骚数十年”到“各领风骚两三年”的变迁,艺人的艺术生涯变得越来越短。内地选秀节目的引进加速了老一代偶像演员的“死亡”,泛娱乐化现象和速食文化的大背景下,偶像明星也开始以批量生产的方式迅速进入娱乐业,“韩流”“哈日”“优质男” “忧郁小生”“性感女神”“清纯偶像”名目繁多的类型渐花乱欲迷人眼,其生命力也从罗大佑时代的“常青树”进入到尴尬的“昙花一现”,10年间,无论是对偶像的培养还是偶像自身的号召力都发生了裂变。
记者 孙帅 张少宣 谢云深
■“偶像制造”大变身
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对偶像的培养也进入一个误区,“‘打造’偶像化明星”的口号就像影片《盗梦空间》里的意识植入一样让粉丝只能被动接受,而名目繁多的包装以及推广手段远远盖过了偶像本身的潜质;在这个盛产“男色”的当下,日韩偶像的侵入也使中国的偶像制造进入“克隆”时代。
培养:开始出现批量生产
在培养模式上,从2003年开始,中国艺人的“偶像明星制造”从单一的文工团、高校进入“民间造星”时代。
上世纪80年代,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堪称艺人的“黄埔军校”,周星驰、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等一众巨星均从这里起步。该训练班淘汰制度的残酷让人错愕,之前周润发就称:“学员进来后,就像进入海军战队一样。”新人进来只能从“跑老套”开始,刘德华、梁朝伟无一例外。
眼下,香港无线开始走下坡路,香港的明星也出现青黄不接,而选秀节目的兴起让娱乐业出现“泛偶像”。以“超女”为例,每年至少推出“冠亚季”三位,五届举办下来意味着至少有15名选手成为“偶像”,这与上世纪90年代,十年出一个“偶像”的进度相比已算批量生产。
此外,“快男”“我型我秀”“东方天使”甚至包括“红楼梦中人” 的加入,使除了李宇春、张靓颖、张杰、陈楚生等顺势而起外,更多的人只是昙花一现,民间造星机器对“偶像”的批量生产已打破了“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遍地都是的“偶像”已经不是“稀罕物”。
包装:名目繁多 多走捷径
如所有商品一样,“偶像”需要包装。从上世纪90年代的男性偶像明星看,无论是像王杰的“浪子”还是如周润发般的“英雄”形象,偶像定位多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变迁至今的“偶像”虽已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名目,如“酷哥”“优质男”“忧郁小生”“性感女神”“纯情女”等,但这些“名目”大都属于“视觉系”范畴,着重强调偶像的“面貌”和“外形”,这也让整容、整形事件层出不穷,“偶像”的作用已越来越局限于满足粉丝们的视觉享受。
而在宣传推广方式上,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条“绯闻”就能让偶像“一落千丈”的境况相比,“爆情史”成为时下偶像“出头”的适用伎俩。当年成龙与邓丽君的情照让双方遭遇致命影响,如今,俞灏明与刘惜君的绯闻却让二位人气暴增。自曝“初恋情人”甚至“情夜”固然吸引眼球,但却将娱乐圈的氛围搅动得更加糜烂。
加之从近几年开始,越来越多公关公司的出现,也使偶像的生产像做蛋糕一样简单,造星者只需将那些怀揣星梦的“家伙”,通过各种媒体以劲爆的新闻对大众进行刺激并强化记忆,从而迅速催生其粉丝团。而在“梁朝伟靠跑龙套起步”和“成龙力捧某某某”这两种话题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偶像制造已越来越会走捷径。
■“偶像功效”今非昔比
偶像的生产线出现颠覆性变化,使得偶像出现质量上的偏差。青年艺人撞车逃逸、吸毒、生活作风糜烂,拜金、低俗大行其道,不雅照、性感写真充斥着粉丝的眼球。不得不说,部分偶像人物充当着这种“潮流”的始作俑者,难怪张艺谋、陆川等人发出感慨,娱乐圈再也找不出“纯情”的演员。
修养:偶像带头“拜金”“低俗”
具体地将偶像的号召力体现在影视作品上,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票房号召力。内地30岁左右的男星中刘烨和陈坤首屈一指,但二人在票房上的号召力,却不及当年刘德华当红时的一半。香港方面更是如此,吴彦祖、古天乐正当年,但和当年周润发、张国荣相比,相去甚远。
实力派偶像尚且如此,那些仅做表面文章的奶油小生就更不用多说,不可否认的是,迅速形成的“粉丝团”作为偶像最强有力支柱的同时,其速成的生命力也缺乏后劲,周笔畅在笼络了一大批“粉丝”后却一直不温不火,粉丝的热情热得快,凉得也快。除了一部分粉丝越来越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偶像”,偶像号召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自己素质的欠缺。
从罗大佑、张国荣、梅艳芳、王菲、周星驰再到“四大天王”,纵观这些人的发迹史,在成名之前,哪一个不是经历了生活的磨难,成龙、刘德华、梁朝伟一概从“跑龙套”起步。
但反观当下的偶像明星,曾有调查显示,从事艺术专业学习的学生,其家庭背景非富即官,打着偶像招牌的艺人中更不乏“富二代”,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在圈内已是墨守成规的事情。社会历练的缺少让一些年轻的偶像人物纷纷选择逃避责任,一夜成名的快感让他们处理不好公众人物和社会关系的平衡,生活的优越感让这些人醉酒、打架事件频出,甚至陷入吸毒的漩涡,所以其号召力也不得不大打折扣。
连锁反应:粉丝热情锐减
偶像进化30年,如果仔细观察这30年间粉丝的变化,其实不难发现粉丝的质量也是大不如前的。
回顾一下近些年狂热的粉丝的记录,不仅自杀、求爱等极端行为产生的概率有所下降,即使出现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也不会“有幸”落到00后出道的偶像头上。眼下虽然选秀明星新人辈出,粉丝团体此起彼伏,不过,真正能被粉丝当做“神明”一样捧在天上的却屈指可数。面对偶像,粉丝们越来越表现出理智的一面,既然偶像可以泛滥,那么粉丝选择的余地也在扩大。但归根结底,偶像自身素质导致的吸引力下降,是粉丝趋于理智的原因所在。
■采访造星者
宋文善:新时代偶像机制不健康
台湾金牌经纪人宋文善,由其一手打造的“小虎队”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并曾与邓丽君共事多年,对于“偶像”一词在宋文善看来也有着其自己的理解。
在小虎队乃至其更早的时代,被叫做“偶像”是件光荣的事,但是现在很多艺人都不喜欢被叫做“偶像”,似乎“偶像”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为什么?因为以前可以被称作偶像的艺人都是要经过辛苦的付出和不懈努力,并且是在那个时代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就像邓丽君,她也曾被叫做偶像。“小虎队”在出道之前,经过一年的筹备期,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的训练过程,不仅如此,为什么小虎队在去年春晚上的表演会那么受欢迎,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偶像自身都具有这一种谦虚和谦逊的气质。在我和邓丽君与小虎队成员接触的这些年中,只要是遇到粉丝要求签名合照,他们能抽出时间来时就一定会满足,和其他艺人同台也没有过自己红了就耍大牌的经历。
而现在的所谓偶像则不同,我就曾经见过台湾某位一线女艺人,她的助理要求她在台上录节目时不能有别的艺人在台上,这不是女王驾到,我觉得现在很多所谓的偶像已经被捧得不知道自己在哪了。现在的偶像很幸福,他们有经纪公司为他们砸下大笔的金钱去出席通告、拍广告、参加活动,而时间也就都浪费在了这些活动上,对于自己的专业则很少有人再去钻研,以至于有些偶像歌手,从来都不参加真唱的栏目,而在以前,作为一名偶像歌手真唱是最起码的行为标准。
如今很多偶像都是通过选秀栏目诞生的,这是社会多元化的一种体现,而且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现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诉求,那就是追求个性。但是这无形中就降低了对于“偶像”自身的要求,只要有个性就能成为偶像,曾轶可,还有现在一些选秀栏目选出来的前三强,我从他们身上看不到实力的体现,这样的发展让“偶像”变成了一个笑话。
而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广受追捧的东西,实际上对于现代的年轻人也是一种思想上的侵蚀,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身为偶像,没有对自己严格的要求,没有人对他们去严格要求,已经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偶像”应该是一个褒义词,它代表了作为“偶像”的个体的独特性和引导性,而这种引导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所以偶像首先要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要谦逊,只有自身有着深厚的积淀,才能成为一个优质的偶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