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人物传记形式的电影中不乏佳作。相对而言,《巴尼的人生》中讲述的30几年经历没有《阿甘正传》那么富有传奇色彩,也没有《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样夺人眼球的另类视角,但正是这样一种朴实和平凡带给人无比的真实感,每一个观看了影片的人或多或少都能从片中的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是自己的一种生活寄托。也正是这种共鸣在影片的最后一刻化为一种感动,片尾字幕出现后,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流淌在很多观众脸颊上的泪水都印证了这部影片的力量。
《巴尼的人生》改编自大约10年前出版的畅销小说,饰演主角巴尼的是曾以《铁拳男人》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的实力派演员保罗-吉亚马提,而老牌影帝达斯汀-霍夫曼在片中饰演他的父亲。这样一老一中的搭档其实已经为电影在表演层面的质量上了双保险。而结果也的确不负众望,两人的发挥都十分出色。保罗并没有完全照搬原著中的巴尼,但将其又让人厌恶又让人同情和喜爱的这些复杂特性拿捏得非常到位,而达斯汀-霍夫曼仅通过有限的几处戏就游刃有余地将一个德高望重又非常睿智、还带有一些讨人喜欢的坏毛病(爱说犹太人风格的荤段子、看见美女就两眼发直等)的长辈塑造的生动饱满。
影片讲述了长篇肥皂剧制片人巴尼陷入了中年危机,记忆力衰退,脾气暴躁。但最重要的是他始终不愿舍弃和前妻的感情。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巴尼过去30年的人生片段逐渐浮现,观众跟随着他的视角见证了他的三次婚姻以及他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爱的过程。但因自己的性格问题,巴尼辛苦挣来的幸福生活也并未持久,一次昏头昏脑的出轨导致妻子弃他而去。巴尼的记忆衰退逐渐加重,但就在完全陷入老年痴呆之前,他还是通过自己的诚意再一次找回了真爱。
本片的叙事结构其实和《阿甘正传》如出一辙,在电影开始先出现一个时间点,之后是大段的回忆和这个时间点之间的交替,在片尾的时候,回忆结束,故事从片首的时间点继续延伸下去,直到巴尼的人生走到终点。据说原著小说甚至还像《阿甘》一样带有旁白,甚至也包含大量的情节解构同期历史和政治话题。但本片的主创最终选择了不一样的思路,也为此这个剧本在原著面试10年之后才完工,如果说《阿甘正传》是通过一个另类的视角解构了美国50-90年代的历史,那么《巴尼的人生》则更贴近每一个普通人的成长经历。
巴尼的30年人生经历可以浓缩在他的三次婚姻里,而这三次婚姻可以说是每一个普通人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一次的婚姻可以说是青春萌动的产物,因为女伴(连女友可能都算不上)的意外怀孕而被迫结婚,正是年轻人更多用下半身需求决定感情归属的一个经典例子。第二次婚姻则象征着一种无奈的妥协,在叔叔的介绍下,巴尼认识了大富人家的千金小姐,并奠定了自己的事业基础,但对这个每天只唠叨一些生活琐事、只有物质追求的妻子巴尼只是在不停地敷衍。这段婚姻表现的可能也是这个世界上不论哪个国家都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当萌动过后,无数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会让很多逐渐成熟的年轻人放弃浪漫的幻想,而不得不对生活、对感情作出妥协。巴尼的第三段感情是他追求真爱的过程,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段感情的起点却是在他第二段婚姻的婚礼上。真爱,这两个字恐怕是所有人都在梦寐以求、但却没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的东西。巴尼没有俊朗的外表,性格也谈不上有魅力,缺点也非常明显,在自己的婚礼上堂而皇之地舍弃亲友和新娘跑去追赶一个一见钟情的姑娘,不顾别人感受地对人死缠烂打,他的人生是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悲喜剧,但最终他对真爱的执着还是感动了观众,因为我们也许不能像巴尼那样潇洒地去追求真爱,但这不妨碍我们为他的诚挚叫好。
亮点时刻:
巴尼遇到自己的真爱后,一心想和毫无感觉的妻子离婚,于是他去找自己“睿智”的老爸寻求建议,但在老爸的几个问题之后,发现自己找老爸重点不是为了让他支持自己离婚,而是为了来告诉他自己找到了真爱。这一幕简单的细节变化却蕴含了无数细腻的感情,在两个实力派演员的表演下,一幕普通的父子对话也变得如此动人。
因为巴尼对生活的过度控制以及多疑的态度,让他的真爱决定先远离他一段时间,而在两人分开到第一天,巴尼去买了两个人的夫妻墓地,向其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片尾,已经接近痴呆的巴尼连用那只手拿叉子都不记得,接完帐把钱包直接扔在了桌子上然后一个人不知去向,此时上完厕所回来的前妻(分手了的真爱)在他的钱包里发现了自己参加巴尼第二次婚礼时候的来宾卡,尽管经过岁月的磨损已经变得皱皱巴巴,但上面自己的名字还清晰可见。
作为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压轴之作,《巴尼的人生》为展映画上了一个有力的句号。保罗-吉亚马提出色的发挥让其成为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有力争夺者,往更远的看,《巴尼的人生》从影片、剧本到主演在明年的奥斯卡上也很可能会有不俗的收获。(新浪娱乐前方报道组发自威尼斯/Le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