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央视播的剧,公众在关注上通常都是稍微给点儿面子的。《牵挂》也不例外。我喜欢这两年渐渐退居“二线”的刘威,放松、自然,开始有点儿老艺人返璞归真的意思。牛莉和张国强虽然还有着在一线打拼的较劲,倒也还可以。林家川表演的“周伟民”也算一个小亮点。不过这些,都无法让我去喜欢《牵挂》。
一是因为这个剧集的故事有点苦。我知道有些人挺喜欢看苦戏,看完了苦戏就替剧中人起急,就眼泪哗哗的,然后就开始觉得自己过得还凑合。俺不行,俺这人一向不是“苦菜花”的爱好者。《牵挂》虽然演的是一家人“先苦后甜”的故事,但苦味还是有点让我畏惧。亲历过生活艰辛和社会转轨之痛的人,不一定就愿意动不动把那段窘迫的日子翻出来复习。而现在这类“忆苦思甜”的电视剧,凑巧并不在少数。
二是全剧服装和相关的道具上显得假:全民“跑合”(旧时指说合生意)的年代,牛莉就斜挎着小包(这应该是世纪之交才在女士中兴起来的)出来进去了;沙发床是1990年代的,张国强的风衣领子和床头台灯却是2000年以后;剧中每个人的冬装,往好里说,也比剧情涉及到的时期“超前”了五六年,可是咱别忘了——这帮人剧中的身份可是普通老百姓;再有,民间小店开业送花篮道贺,在北方应该是近几年的事,十几年前顶多也就是点一挂鞭、拉个红绸横幅……这种小错虽说今天每个剧都会有点儿,但在一部戏里频频出现,实在让人看着心里别扭。
演员班底的出色会不会带起一部剧集的收视?曲折的、贴近当代生活的剧情是不是就能引发观众的关注?过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也是容易的。但面对《牵挂》,则似乎多少有了一点牵强。为什么?大的审美指向缺乏新意,制作细节上的处理也不太精准,恐怕都是影响我给出好评的原因。
从某个意义上讲,《牵挂》表演上的实力,被它另外两方面的不足,有点冲淡和压低了。这是一个剧集制作日益精细、竞争也日趋强烈的年代,一部剧再想像以往那样——单靠播出平台的强势就能赢得口碑,这样的机会正变得越来越少。怎么办?只有提高主创人员的精神境界,以及制作上的精益求精。这不止是《牵挂》留给人的启示,也是摆在所有国产剧集面前的生死大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