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对社会阶级、行为、伦理和一位天才进行了高度而又专注的观察,带有这一波网络革命的无限激情,还裹挟着金钱那翻江倒海吞噬万众的磅薄气势与强大力量
马李灵珊
该如何形容Mark Zuckerburg?全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哈佛大学的肄业生……种种光环与头衔之下,这个26岁的纽约男孩甚至比他的前辈比尔·盖茨更富传奇性和噱头。
不过,在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里,导演大卫·芬奇和编剧阿伦·索尔金还原了一个比现在小报头版和法庭被告席上更真实的Mark Zuckerburg。电影海报上,Zuckerburg 被形容为“混混,天才,富翁”,混混居首。刨去种种光环,他只是一个有点微胖的孤僻宅男,其貌不扬又不善言辞,导致在求爱的路上屡遭拒绝。出于报复心理,也为了证明自己,他偷来了哈佛大学所有女生的资料,建了一个让男生逐一点评和打分的网站,两小时内收获疯狂点击22000次,这个网站由此逐渐“变脸”,成为今天的Facebook。
正如影片的原著小说标题“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一样,Zuckerburg也许是个天才——6年后的今天,全球有5亿人拥有Facebook账户,Zuckerburg的个人身家因而高达15亿美元;同时,他又是个失败者,电影海报上的大字赫然在目——“你不可能在拥有5亿朋友的同时不得罪几个人”,最好的朋友与他倒戈相向,当初魂牵梦萦的女孩,如今也仍是水月镜花。影片结尾,恰到好处地响起《You're a rich man》,女孩们投怀送抱,只因为他是一个富翁。到最后,他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却依然无比孤独——他只身坐在电脑前,一遍遍刷新着前女友的Facebook页面,等待她批准自己的好友申请。电脑屏幕幽幽的蓝光,照出他一脸寂寞。
这是一部典型的大卫·芬奇式电影,由闪回和多种角度的叙事支撑,显得简洁、流畅而饱满。作为美国的王牌编剧,阿伦·索尔金的剧本贡献了也许是2010年最好的台词,虽然影片讲述的是科技人物,却没有任何艰深的术语,字里行间充满尖刻睿智的幽默和对人性的洞察,带给电影一种“火箭发射般的力量”,为了配合层层递进又像机关枪一样喋喋不休的台词,芬奇将整个故事的节奏变得极快,身为前MV导演,他营造出了喧闹却充满宿命感的奇异氛围。影片上映至今,素来刻薄的烂番茄网给出了97%的好评率,可谓风头一时无两。
但,如果《社交网络》只拥有一个精巧的故事和漂亮的叙述方式,也并不能让它成为明年奥斯卡的大热门。诚如《纽约客》所言:“这是一部可以代表我们这个时代和地域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电影。《社交网络》对社会阶级、行为、伦理和一位天才进行了高度而又专注的观察,这种观察无疑十分聪明。它带有这一波网络革命的无限激情,还裹挟着金钱那翻江倒海吞噬万众的磅薄气势与强大力量。”
网络时代造就了一批新贵,机遇永远与风险并存,要拥有必然先要懂得怎么接受失去。无论现实如何,在电影中,创立Facebook之前,Mark Zuckerburg所想的绝非5亿注册用户或者数不尽的绿色美钞,他只有对技术的狂热、对女性近乎乞怜的爱,还有一种小小的执着与快感。从心态上来说,他与那些在失恋后吟诗作对,或是拿着酒瓶望天大喊的大学男生毫无区别,只是他恰好拥有天赋,而机遇又轻轻叩了叩门。所以,本来无心改变世界的他,在日后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权力欲望无边膨胀之时,从普通人立时擢升为新贵。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电影里的女性正面角色出现次数寥寥无几。几乎每个镜头都像片中着力描绘的那些技术宅男一样,带着不怀好意的目光上下打量着女人们,男性沙文主义色彩贯穿始终。男人们拥有技术、创造财富、勾心斗角,女人们充当的是激发他们荷尔蒙的角色。这成了影片最受诟病的地方,好像硅谷和常春藤联盟里没有心智健全又不虚荣的女人似的。
但是,归根结底,《社交网络》“以外科手术医师般的精准、哲学家般的洞见和完整漂亮的故事,将Zuckerberg变成理解当代文化的隐喻与透视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