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章琰
《新兵日记》总编剧李信邦说:“很多台湾电视人选择拍电影或者进军内地,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源来完成他们拍片的梦想,没有人想拍烂片。”
刚刚落幕的金钟奖,奖项结果没有多少让人记得住,倒是红地毯上有一个词汇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电影咖”(“咖”指某一类的艺人)。这个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在主办方高举“为台湾电视事业做出贡献”的旗帜之际,到场的许多电视人竟以自己“已经是电影咖”、“目标是电影咖”为荣,这让台湾电视界颜面何存?
不得不承认,台湾的“三金”(金马奖、金钟奖、金曲奖)中,金钟奖是最“弱势”的一个———筹备时间最短,出席的“咖”最少,媒体报道版面最小,制作经费最捉襟见肘。而今年,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大牌明星,叫得上名的只有罗志祥和杨丞琳;没有搞怪主持,两个四平八稳的司仪“一讲到底”;没有惹眼的作品,大部分候选剧集内地观众鲜有耳闻。
与金钟奖一样凄冷的,是今年的台湾电视圈———既没有《命中注定我爱你》、《痞子英雄》这样的叫好又叫座的偶像剧,也没有《娘妻》这样的话题十足的本土剧,整整一年,除了一部《新兵日记》,根本没有叫得响的精品。而台湾电视人有的在忙着“冲刺电影界”,有的忙着北上杀入内地,连一线导演钮承泽也感叹,拍电视剧就是为了“积累一定的资金,然后再去拍电影”。
为什么会这样?《新兵日记》总编剧李信邦曾对记者说,个中根源还是一个“钱”字:“经费日益缩减,没有钱,怎么实现制作的理想?”制作《新兵日记》时,李信邦和导演董良就缺乏经费,仅靠着“男人的理想”而坚持。剧中的飞机大炮还有步兵演练的大场面都耗费不菲,至今未能收回成本。他说:“很多台湾电视人选择拍电影或者进军内地,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源来完成他们拍片的梦想,没有人想拍烂片。”
对此,上一届金钟奖最佳导演得主蔡岳勋的一段话让记者颇有感触:“其实,培养明星、培养观众的任务,都是电视人在做,并不是电影人。台湾电影这些年在全亚洲几乎要归零了。(台湾娱乐圈)完全靠电视在亚洲打天下,让观众开始喜欢明星、喜欢F4,然后再来台湾观光,来看他们的演唱会。所以做电视,背负了很辛苦的工作,却获得很卑微的位置,这是应该要平反的一件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