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再悼王天林:愿他的幕后贡献能被更多人看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9日09:10  南方都市报

  南都专访香港电影学者罗卡,评析天林叔的“三重身份”:“作为一个非常好的电影工作者,他的美德到现在都应提倡”

  采写:南都记者 朱燕霞 实习生 黄菲蔓

  11月16日,一代传奇影人王天林在香港与世长辞,享年83岁(详见本报昨日B04-05版)。香港媒体昨日报道称“全城哀悼天林叔”,不过,正如资深香港电影文化研究者罗卡所言,“许多人都听过、看过王天林导演的电视剧,却未必认识他,更不见得看过他的电影”。南方都市报记者昨日也特别专访了罗卡先生,请他回顾天林叔纵横演艺界数十年的历史。

  三年前,适逢王天林八十大寿之时,香港电影资料馆曾筹划一场题为“大娱乐家王天林”的电影回顾展,全面展示了其在电影界的成就。罗卡正是当时影展的客席节目策划,对天林叔数十载的“威水史”颇为清晰。而王天林由电影圈转战电视圈,加入无线后,当年同样在无线工作的罗卡也因此和他做了“十年八年同事”,亲身见证这位电影名导如何将电影的拍摄手法创造性地引入电视,奠定无线剧集的江湖地位。

  罗卡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两三个礼拜前还曾致电天林叔“问几句公事”,但对此也表示平静接受:“他都80多岁了,这么大年纪,加上最近两个礼拜他身体都不是很好。”回溯天林叔在影视界的历年,罗卡说,希望大家更多能够见到他在影视幕后所做出的种种贡献!

  身份1

  一代名导(六十年代电影黄金期)

  香港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的推动者

  王天林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的上海,17岁时已来到香港,随后由叔父王鹏翼引进影坛。罗卡说:“他很早就入行,40年代末在香港拍戏。他虽然好像外邦人那样,拍粤语片又拍国语片,但很快就融入了香港的本地文化和本地生活。”

  今日的一代名导,在入行最初由基层的工作做起,做过冲印、录音、场记,也做编剧、助导,罗卡将天林叔包含的多样身份归结为香港电影当年的特色,“他肯帮人,由低角色做起也肯,所谓肯捱甚至吃亏都愿意;看他生平的经历就知,他会帮人改剧本、做导演,总之做很多事情;这些都是香港电影当年的特色,就是资源不够,但是人力人才各方面补救做得很足,所以学到很多东西,他(拍)各种类型都掂——文的、武的、喜剧、闹剧、正经都可以。在香港电影的复原期,即战后的近十年他做了很多贡献,可能未必人人知道,因那时候他还是助导、副导、场记,这个贡献是看不到这么大。”

  1950年,王天林执导的首部粤语片《峨眉飞剑侠》票房大收;60年代初加盟香港电懋(国泰)公司后,对各样题材都能成功驾驭的他迅即成为当家导演。罗卡对天林叔出色的导、编能力赞叹不已,“他做导编时很多方面都很出色,‘出色’不一定是艺术价值很高,而是很多类型如歌唱片、喜剧片都由他带头兴旺。譬如时代曲歌唱片《桃花江》,文艺片《家有喜事》、《野玫瑰之恋》或者张爱玲的《小儿女》,各样都可以。无论是通俗或是上面要求拍得(高)雅,又或是娱乐性强的、艺术性强的他都可以。很难得有这种人才。可以说他推动了香港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

  身份2

  金牌监制(七八十年代的电视黄金期)

  将电影拍摄引入电视,带领潮流的创新者

  上世纪70年代初,电懋因老板陆运涛的意外逝世而倒闭,王天林便受邀加入老对手邵逸夫旗下的无线电视,当时在电影圈已有过百作品的他将电影的拍摄手法创造性地引入电视。罗卡也曾是无线电视的职员,与王天林、王晶都曾共事过。罗卡表示尽管真正与天林叔一起合作做事并不多,但同在电视城期间也亲身见证了他在电视拍摄方面的创造力。“同他一起在无线是有十年八年,合作过两三次,知道他是有大将之风、很有前瞻性的人。”罗卡表示,王天林将电影的不少技巧引入了电视,“比如以前着重只是讲台词在一个景点说话,他可以摆很多东西进去,包括动作的设计、剪接、桥段等都是他加进去的。”

  由王天林负责监制的《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万水千山总是情》、《楚留香》、《千王之王》、《京华春梦》、《小李飞刀》等开创了香港通俗剧、武侠剧的一代潮流,也捧红不少小生花旦,包括《京华春梦》的汪明荃《啼笑因缘》的李司棋、《狂潮》的周润发、《射雕英雄传》的黄日华翁美玲等红星。罗卡评论说,“他做监制的时候,都是有先见之明地看到潮流的走势,对潮流的触觉、类型的拓展,我觉得很有贡献。所以,在做娱乐品之余,他是有带领潮流的能力。”

  身份3

  甘草演员(七十年代已开始客串)

  亲切的黑帮“大佬”

  对于很多年轻观众而言,王天林幕后的一代“大娱乐家”的威水身份可能远不及他在幕前客串所带来的那份亲切感令人印象深刻。在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王天林屡次到徒弟杜琪峰和儿子王晶的戏中客串角色,他在《黑社会》里饰演的“大佬”形象更同时在2006年的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获得提名,“怀念这个胖伯”,影迷中还有很多这样动情的悼念心声。

  对于王天林的甘草演员身份,罗卡称:“他做演员不是从杜琪峰、王晶时期开始的,其实他在电视很早期时的70年代中已肯客串做戏。他甚至还帮你搞剧本给意见,就不是那么计较这些东西的,很乐于与别人做事合作,不是摆款。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啦,他做监制就很爽的,知道这个行不行,他有自己的看法,也肯教人、与人合作。”在2007年王天林的回顾展举办时,罗卡曾讲过:“许多人都听过、看过王天林导演的电视剧,却未必认识他,更不见得看过他的电影。”所以有了那一次全面回顾。这次与罗卡再次忆述这位朋友,他说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香港的影视有贡献,再到六十年代的电影、七八十年代的电视都有他曾留下的浓重一笔。结束采访时罗卡向南都记者说,希望天林叔幕后的贡献能被更多人看见!

  围绕他的争议

  讲艺术,还是挣大钱?

  王天林除了为香港电影界带来诸多经典之作外,在拍电影观念上也有自己的理解。他给影坛后进的建议——“别老是讲艺术,讲艺术是假的,拍电影就是能挣大钱”,曾惹来争议,更有人批评他与儿子王晶的作品顶多也只有一时的商业价值经不起时间考验。

  对此,罗卡就表示不认同:“你不可以将他认为是艺术派或是娱乐派,而要看他是在什么条件下尽量做。(他拍电影)那时是揾食为主的,50年代的香港很穷困很贫乏,做电影面对的是平民大众、劳苦大众,不可以曲高和寡。如果曲高和寡根本就没得捞食,那就不行的。在有限条件之下,有些人就是做商业片,他就是做到足,尽量用他自己的能力去做。到他能有多些条件之后,比如进到电懋,希望他拍得高雅些,给到好演员、好导演、好编剧,他不就做到更好了?!”

  罗卡认为,“王天林不是坚持一定要拍什么片,像王家卫那样一定要拍那种很个人的东西——他不是一定要很个人的东西,但他把整个人的心机都放下去。在条件很难的情况下都可以拍出来交到货。条件好的就拍多些自己喜欢熟悉的东西下去。他就是经验丰富,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工作者。这些是美德来的,我觉得是到现在都应该提倡,不是说电影就一定要搞个人艺术!”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