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羊城晚报记者 王正昱
我们在追逐每年翻番的票房时,淡忘了电影的艺术属性,所以看着那些连名字都没听过的艺术电影横扫电影奖项,才会有那么多的不解和困惑。
“80亿、85亿、90亿,12月三部贺岁大片再摊15亿……”临近年关,中国电影人和媒体同行们都在讨论着这样一串兴奋的数字———离电影局定下的全年票房10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越来越接近了。在市场经济语境中,人们早已认同一件商品是否成功,得看它卖了多少钱。电影的艺术属性,也随着它的商业属性一同被纳入这个“公平”的评价体系。
有意思的是,在刚结束的电影金马奖评选中,这个以票房为评判标准的体系突然失灵了。当影后吕丽萍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她没法夸耀《玩酷青春》的票房成绩——该片在内地上映时基本没引起反响。同时,虽然被金马影展执委会董事长朱延平评为“拍的电影都不赚钱”,但是导演张作骥还是顺利地将最佳剧情片大奖收入囊中。
而推出一系列商业大片的华谊公司当晚仅凭《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收获了几个技术奖,他们押宝的徐帆没能拿到金马最佳女主角奖,这也让在内地创造了6亿元票房神话的《唐山大地震》在金马奖上颗粒无收。因此,冯小刚在颁奖结束后发怒了,他一边骂金马奖评审不懂装懂以安慰落败的妻子,一边抨击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评奖制度。“都卖了6个亿了,谁还会把奖给我啊”,这就是冯小刚的理论。
与冯小刚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大批内地电影人和记者:挣钱的电影难道不是好电影?其实,我们都忘了,10多年前内地电影也不挣钱,但那并不妨碍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集体突围,他们拿到的金棕榈和金狮奖,分量比金马奖更重。我们在追逐每年翻番的票房时,淡忘了电影的艺术属性,所以看着那些连名字都没听过的艺术电影横扫电影奖项,才会有那么多的不解和困惑。
今年内地票房100亿元的目标必然能实现,但实现之后呢?庆功之后呢?谁又问过观众,有哪些电影能让他们看完后啧啧称赞?有哪个演员的表演让他们过目不忘?所以别以为金马奖“不食人间烟火”,奖项与票房真的没有太多瓜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