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只是一部情景喜剧,目的就是逗人一乐。但这部剧集无意间引发的讨论,无疑值得我们深思:外包生活到底是不是真的通向“全球一起,其乐融融”的捷径?
麦小兜
“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青蛙过街(一款游戏,让青蛙亡命街头,顺利回到池塘)!”美剧《外包生活》(Outsourced)中,男主角Todd Dempsy初到印度,坐在当地特有的敞篷三轮小出租里,如此惊叹。身边另一辆车疾驰而过,如果不是躲闪得快的话,也许下一秒,Todd的脖子就会被削掉。
大多数人都会记得数年前风靡全球的《世界是平的》,在这本畅销书里,弗里德曼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一个词儿——“外包”。即便是没念过什么书的美国工人都能明白,外包就是把那些技术含量低、人工成本高的活儿,都转移到印度、中国或者东南亚去。经济学家和老板把“外包”描绘得充满魅力,“全球化”引导“共同富裕”的理论听起来也还挺靠谱。于是,美国人渐渐习惯了所有的圣诞礼物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或是打一个地址就在自家两个街区以外公司的电话、接线生却带着浓重印度口音的生活。但科技拉近的,终究只是事务层面的生活,地理与文化上的疆界,却远非如此轻松就可跨越,文化冲突总是在所难免。
NBC的新剧《外包生活》,关注的就是这个看上去挺美的外包行业。Todd是个典型美国年轻白领,刚从学校走入社会,生气勃勃,随遇而安。他原本在堪萨斯一家专门出售各类创意商品的公司下属的呼叫中心工作,不料一夜之间,中心就解散了,理由是会说英语的印度员工更便宜。稍作抗争之后,他就被公司派至印度,出任“总部来的经理”一职。
Todd代表的是自诩先进、自由而又文明现代的美利坚文化,说说颜色段子、卖卖情趣玩具或者赞扬几句女同事的美貌,怎么看都无可厚非,放在自己祖国说不定还会因为风趣幽默而人缘极佳。但在连接吻镜头都不会生产的宝莱坞电影原产国,他所面对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文化思考模式。
更何况,Todd所在的创意公司可不会像Google或者微软一样,有钱雇佣上过西方大学、模仿美国口音的印度IT精英,让他们融入自己的文化。在Todd的工作环境里,全都是些标准意义上的传统印度人。他得习惯一听到拿自己头巾开玩笑就拂袖而去的部下、和男人说话声音比蚊子叫还小的女下属以及发觉要电话售卖女子单身派对用品就愤而向总公司写邮件状告自己不知检点的员工。而且,印度的奶牛会突然出现在办公室的落地玻璃窗外,直勾勾地盯着你,而你稍微拿它们开句玩笑就会被周围人怒目而视;印度的食物辛辣得让人一拉肚子就是5天,“不是两天、3天或4天,而是整整5天”;印度售卖小商品的摊贩和我国二三线城市的农贸市场毫无两样,绝不会有曼哈顿美观的商业景致;印度的住宅区外面就是贫民窟,臭气熏天,好像“粪便在燃烧”。
不过,印度人也阳光、热情、知足常乐。他们喜欢传统习俗,也不介意做出适当改变。如果用“K是克里希那神,P是旁遮普语,R是罗摩传”来解释“KPR”会让客户不高兴,他们也不介意改成“G是好朋友,R是愤怒的公牛,F是忘了它吧”这样的美式口吻。而且,这儿还有美丽的印度女孩儿。看看,文化的确有冲突,但冲突也有冲突的美。
但一切真的如此美好么?起码NBC的大量蓝领美国观众不这么认为,一名工人在NBC的网站上留言,“我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印度的外包而丢掉了她长达10年的工作,从那时开始我就必须同时兼两份工,只是为了填补收入空缺,认为这部电视剧好笑的想法只会让我想吐”。而印度人呢?让这些身着纱丽、习惯用传统保守思维轻声细语的人,拿着比美国工人少数倍的工资大声说出那些让他们羞怯的话语,难道就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吗? “共同富裕”,有时只是“贫富分化加剧”的代名词。这种关于“外包”的诘问从来未断。
当然,《外包生活》只是一部情景喜剧,目的就是逗人一乐,绝无更多野心。剧中种种冲突所捎带的剥削、改革或文化的孰优孰劣之类的问题,都不是它所想要探讨的重点。但是,这部剧集无意间引发的讨论,无疑值得我们深思:外包生活到底是不是真的通向“全球一起,其乐融融”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