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拍经典,重拍板砖,必须的!”电视剧《新水浒传》的故事刚说到武松怒杀西门庆,“两个重拍”就成了捆绑出现的剧评。前一个“重拍”,是经典新拍的意思,后一个说的是用批评必须给力。
从围观“红雷梦”,到新三国遭受质疑,经典遇上重拍,总是“惊点”不断,板砖扑面。在《新水浒传》中,从林教头被人当面夸奖相貌“闭月羞花”,到武松打虎用了“暗器”匕首,再到潘金莲、西门庆偷情时的唯美韩剧式配乐,观众看得几乎有点“板砖疲劳”。新版水浒导演说,改编是为了更有逻辑,《新水浒传》拍给现代人看。“现代”观众,哪怕是“90后”,也在列举了剧中无数“雷点”和“惊点”后发出一声叹息。而80多集的《新水浒传》中,招安后的故事篇幅只占3集。这样的改动,被不少观众形容成用娱乐把名著变成一朵娱乐浮云。
武松打虎用刀做“暗器”
《新水浒传》从造势宣传到如今通过地方台和网络风靡全国,近3年间一直话题不断。不过,看过几集之后,很多观众却说“见面不如闻名”,近2000万元投资的“最贵重拍”,看到30集,几乎每集都有“雷点”、“惊点”。和去年新《红楼梦》变身“红雷梦”相似,经典重拍再次成为板砖重拍的众矢之的。
电视剧开头第一句画外音“北宋末年,宦官专权”,就让无数观众备感“穿越”。这话听着很耳熟,怎么听都像《三国演义》里“东汉末年……”的开篇。而剧中对《水浒传》原著的“解读”也颇具个性。比如原著中智取生辰纲,公孙胜是在七星聚义时先找晁盖的;但是电视剧第一集里,宋江以奇怪的名头“第一名押司”亮相后,就遇到了公孙胜,还英雄不打不相识,“论剑”打了一番。最“雷”人的是武松景阳冈打虎一段。原著中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打得五七十拳”打死老虎的故事,被电视剧演成了武松“暗器伤虎”:倒地的武松面对扑来的老虎,竟然摸到了地上的一把匕首,等老虎一跃而起时,武松瞅准时机,一刀刺向老虎的腹部,随后一个翻身,受重伤的老虎刚一倒地,武松就骑上虎背,一顿暴打。
让一些观众更晕的,是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一见钟情”、“情深似海”。在韩剧式的背景音乐中,西门庆对潘金莲一本正经地说:“我要跟你一生一世的相守。”让人喷饭的还有高衙内,他的一句“打我啊!?我是谁,我是高太尉的儿子!嫌官小我不做,马瘦我不骑,我打死人不偿命!”有观众说,这几乎就是“我爸是李刚”的宋代版。还有较真的观众指出,剧中最大的败笔是玉米。玉米棒子挂满屋檐,而“大宋时期玉米还在美洲”,并没有引种进中国。
别把娱乐说成时代精神
对于新版水浒经典变“惊点”,导演鞠觉亮称,原著“不合逻辑”的地方,在拍给现代观众看的电视剧中,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明显不合逻辑,所以他先用匕首杀,再用拳头打死。”孙二娘在新版电视剧中不再做人肉包子,也是为了修正《水浒》中不是悍妇就是荡妇的女性形象。“我们对原著的忠实度有85%,剩下的15%是不能拍的部分。”编剧温豪杰表示:“原著里宋江20回后才出来,但在电视剧里第一集就出现了,因为大家都期待男主角的出场。”新版调整的只是叙述方式,经典情节都没有变化,“我们并没有玩颠覆”。
是否忠实于原著?每次看名著电视剧,这个问题是观众最关心的话题。从1972年张彻等执导同名电视剧,到上世纪80年代山东电视台按照人物拍摄的水浒英雄故事,再到1998年李雪健、野芒版的《水浒传》,水浒故事只要重拍,从造型到对白,每个版本都争议不断。其中最“雷”的,大概要算1976年英国BBC,还推出过英国解读的《水浒传》,大群日本演员说英语演,更像是一群混搭的罗宾汉。
电视剧和小说原本就是不同的艺术手段。文本在视觉化的过程中,存在解读差异不可避免,说得文学一点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说得通俗点就是,无论怎么拍,都会有人不满意。争议不是坏事,反而说明名著有人读、有人看,传统文化有人尊重。
值得反思的是重拍的密度之高,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又是什么。去年新红楼梦,被说成“红雷梦”;今年将亮相的新版西游记,炒作来炒作去,也都是诸如猪八戒和蜘蛛精洗澡之类的八卦。一些经典重拍,不是因为有了新的文学解读,而是打着“时代解读”的旗号进行所谓的大制作重拍,所谓的“时代精神”却成了男女关系的“新解”和放大搞笑的另类“娱乐”的代名词;有的重拍则拿名著当实验品,绑上观众一起搞文艺表现的探索试验。这样的重拍和“时代精神”,不被人骂才是怪事。
据说《新版水浒》中,招安后的篇幅只有3集。只有“该出手时就出手”,没了“几番起落,风雨振作”。主创说,这样的改编为的是照顾观众的情绪。的确,没有人愿意花钱买不痛快,看名著电视剧图个乐,也是观众的正常心态。不过,与单纯追求娱乐、图个痛快的其他电视剧不同,名著重拍无法无视名著中对人生对时代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这样的感悟往往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宝黛的爱情悲剧”、“梁山英雄被招安”的种种“不痛快”。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痛快,名著精神才直指社会人生,拷问一代代读者的灵魂。让名著不至于在时间中成为“浮云”。
名著可以“读轻”,看到其中痛快的部分,却不能“轻读”只看到其中痛快的部分。名著重拍电视剧,如果拍成了动作戏和感情戏,缺少对其中“不痛快”部分的解读,显然是对文化和思想缺乏尊重。“时代精神”不是把名著修改成“浮云”的借口。
本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