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莲
已经记不得是哪篇文章提到过,2003年意大利的观众重新热爱起本土电影——《灿烂人生》(The Best of Youth)是那一年意大利的票房冠军,周末的晚上,电影院门口排着长队,人们等着进场看片。
那时候,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The Beautiful Life)刚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我把两部不同的影片混为一谈了。当时实在困惑:意大利观众对电影的要求这么低,一个奥斯卡奖就会让他们神魂颠倒?后来仔细看,《灿烂人生》不是《美丽人生》。于是到美国的amazon网站查看,寻找这张碟片。一看,还真把人吓了一跳:紧挨着片名,那本是空心的五颗星,已经被涂成满满的红色,显得很扎眼;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片长368分钟!
天呐,现在还有谁会看这么长的电影?连介绍的第一个字居然是:Yes!接着,简介又说,就值这6小时,胶片已经缠不住这部影片了。意思是,大家赶紧看啊。
影片的票房成功,颠覆了以往所有的条条框框。首先,这不是一部动作片,也不是情节片;二,没有任何我们熟悉的大明星在里面;三,电影的节奏是根据人物命运进行的,有张有弛,一点都不快;四,一般有卖点的色情、暴力在影片中全然不见。但是,正像介绍说的,当你静下心和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往下走的时候,你会深深地陷入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之中,他们生活中迈出的每一步,你同样会小心地衡量着。这几乎是一部非常真实的意大利的文化和历史影片,是一部史诗电影。
看意大利电影,就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着,不会担心像看法国电影那样,没有节奏;很多时候,法国的那些艺术片,在技术上还非常粗糙。《灿烂人生》的讲究却是不外露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从摄影到美术,从演员到表演,从道具到服装,无懈可击!
影片讲述了两个兄弟的故事,两个一同去报考医学院的高材生,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哥哥当了神经科医生;艺术气质很浓的弟弟,却选择了当警察。弟弟的浪漫情结、维护正义的冲动,使他放弃升学。直到最后,弟弟的那份敏感又让他觉得在成功的哥哥面前,有一份自卑。弟弟聪明、善良并且帅气,可是他的敏感承受不了现实的复杂,在选择自杀的那一刻,让你的情感跟他一起走向破灭。
影片中,扮演母亲的演员非常有分寸地把握着丧子的悲痛,你不会看见嚎啕大哭,也不会有任何多余的对白,你看见的是一个母亲真实的颤抖,以及她的心被撕裂的状态。这时,你只有和人物一起悲痛,似乎只有这样,你才觉得有那么一点释放的感觉。
1966年,佛罗伦萨遭遇了千年未遇的大水,所有的古籍和博物馆的艺术品都浸泡在大水中。这个时刻,中国正在发生文革,大量的古书被扔进大火中焚烧了;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全世界的青年人自费义务地赶到佛罗伦萨,成立古籍抢救组。这些往事,我们只在书里读到过。今天,我在《灿烂人生》里面看见了这壮观的场面,大家都在那里说着带口音的英文,年轻人站立在过膝的深水里,老人推着自家的小车,艰难地下山,就为了让年轻人吃上一点刚做好的热面包。小孙女像米开朗琪罗画中的小天使,把热面包递到每一个年轻人手里。哥哥尼科拉,就在这时候,听见了动人的钢琴声,一个美丽的女子在刚刚抢救出来的古钢琴前,为休息的年轻人弹奏着巴赫的曲子。尼科拉就是这样邂逅了他的爱情。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他深爱的女人,后来成了红色恐怖分子。
一幅意大利历史的长卷、人性的长卷,就这么满满地为你展现出来。
泪水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涌上眼眶的。影片从1960年代初期一直讲到2000年。时间从电影里流出来,变得更加短暂,你总是觉得还有太多太多的细节和故事,是你渴望知道的。与此同时,我看见艺术是如何饶恕所有人的弱点,电影把它真正的价值和宽容在黑暗中展现给观众。也正是从这样的电影里,我走入了意大利的文化,认识了那些人物,似乎在和人物一起成长,从一个单纯的年轻人,渐渐地进入成年。
导演马可·图利欧·吉欧达纳1950年10月1日生于米兰,这是我在网上查到的关于他的全部资料。他拍了很多电影。但显然,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他还是陌生的。看完这6小时的电影,我更加意识到意大利电影工业队伍的强大和创作队伍的整齐。虽然意大利电影并不像美国好莱坞电影那样占领全球,可它能让你刻骨铭心。
整部影片几乎看不见败笔,每一个环节都扣得紧紧的,特别是美术,展现了意大利人的审美修养,那么典雅、准确,却又那么有调子。就是在这样的色调里,我们忘记了6个小时的漫长,看完了就想,还得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