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内心暗黑吗?你的青春叛逆吗?你的人生痛苦吗?你的情绪愤怒吗?如果你都没有,恭喜你,乖乖仔、乖乖女,你貌似标准好学生,实则没有什么意思。这么说,好像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也许吧,青春的内心、总是感觉人生很愤怒吧,但又往往找不到方向,说不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否定什么,青春不应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固定在制定的地方、起到有且仅有的作用。下文又会说,要在刹那之间感悟“道”,且讲要淡定,这淡定与乖乖听话,也大不相同。本片的价值,就在于让观众思索,如何在当下过度复杂的社会中安身立命,你的终极问题,就是要如何说服、鼓励和把握自己内心的方向。
方励、李玉编剧,方励、范冰冰等人出品,李玉导演,范冰冰、张艾嘉、陈柏霖等主演的《观音山》,在我看来,主题既简单又复杂,充满着迷惘、无畏、执着、黑暗与迷思,从《观音山》中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出青春的放荡与游离、愤怒的荷尔蒙、生命和躯体的自残与解脱,
但我觉得更多是编导来生命体验来抗争、飞扬腾跃暗黑,与暗黑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拉锯,本文想多谈一谈青春的暗黑与人生的表达。
然而,《观音山》不是心灵鸡汤式的电影,只负责提出一些问题,绝对不进行三包服务。电影中的长者张艾嘉,作为知识女性,都走不出儿子意外死亡的阴影,既自责、又指责别人,还要对房客吹毛求疵,即使后来与范冰冰他们“和解”了,实际上内心还是相当封闭。放不下的太多,终于敢面对撞毁的车、尘封的房间,参与观音庙重建,最终还是在烟波浩渺中不知所终。
借助于宗教的救赎、亲情的建设、公序良俗、爱好兴趣、身体的彻底放纵、精神超脱自由,都难以摆脱个人的孤独,也就无从告别或压制住暗黑。火车作为本片极为重要的意象,象征了太多,速度、光明、空间、视野、光线,范冰冰三人与之亲密接触,来来往往,模拟自杀,但是他们也和我一样,并不明白火车到底意味了什么,总之,我不懂,我却觉得很酷。上文中,我列举的那些词汇,不过是所谓影评人行走江湖的必备装腔作势的词汇而已。再回到第一段,假设观众看了本文,大骂我的武断和妄言,那么你至少就不克制自己,犯了嗔戒,不讲礼貌。如果你一本正经的反驳我,克制着情绪和我辩论,那么你真是很乖。本文的开篇,就是让你堕入逻辑陷阱。即使你不屑一顾,也坐实了对这个世界漠不关心。
何为黑暗/暗黑?卡夫卡在一封书信中说:“我写的和我说的不同,我说的和我想的不同,我想的和我应该想的不同,如此下去,将是无底的黑暗。”每个人都有和这个世界谈谈的想法,但是我是谁?这个世界指的究竟是什么?怎么与世界沟通和交流呢?《观音山》中的范冰冰,内心有着无尽的言辞,却在诉说之时,遭到痛击。语言往往词不达意,行为也是悲苦无限,狠狠的湿吻路人女又如何,看着陈柏霖沟女又怎样,自己终于同他好上了,世界又能彻底的改观?于是,拍自己砖、喝烈酒、卧轨,也未必就能够宣泄内心,他人能否真正体味,都在两可之间。浮世间有太多浮词套话,任何情境都有可以搬演一番的对白,具体个人的孤独,却很难走出。
生命无常,不要强求,生生死死,生既有灭。《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八章,说的就是生命无常观。刹那之间的一呼一吸,就是佛意的“道”。现代人,大多数已经不能深度研读经典,本人也不会例外,所以顿悟、棒喝这些办法,很是符合。中国人喜欢顿悟,相对于教派的约束,南宗禅更轻松、愉快、超越和洒脱,在内心中达到最终的超越。到宋明时期,很多佛教徒、道士和士大夫在进行三教合一的尝试。徐浩峰的长篇小说《大日坛城》,将密宗和围棋、中日战争结合在一起,绝大多数读者只能随作者浮光掠影。
却说在中古时期,佛教东渐,在语言、词汇、思想等诸多方面影响华夏,特别是达摩来华之后,禅宗成为大派,五祖弘忍门下再分为三派,以南宗禅六祖慧能为唐朝中期之后最著名,但在安史之乱前北宗禅神秀也是蔚为大观,而法如则被遮蔽。慧能及师兄弟最大的分野,在于他认为人心就是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所以只要能回到佛心,就可以放下解脱。这种顿悟之说,与北宗禅的漫长艰苦的修为过程,形成极鲜明的对比。六祖的不落言诠,并不需要修炼者太多的知识储备,只要有心,便可实现。六祖弟子菏泽神会,经过与北宗禅的辩论,最终确立了南宗禅的领先地位。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的错误,如灰尘和黑云一般,将内心的镜子玷污,但还有法可解,只要人心回到佛性,清净便会呈现出真相。破山中贼易,灭心中魔难,要学会放下,品尝普通、从容但真实的生活,正如柳宗元所说“心镜本洞如,鸟飞无踪迹”。我们所有的强求、执念、放肆、张狂,逍遥、困顿、颠沛的言行,都生于内心。所以说,放下屠刀(屠刀当然是偏执、欲望、业障等等的借喻),不只是行为,更是心灵的觉悟。我当然不会劝各位不去追求,但还是要判断准备自己的能力、位置、形势,整个行业的大格局,更好的适应这个时代,但不要强行,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如何做,无论成败、不要伤及自己的心灵,否则得就是失。
虽然我也不敢说有多理解李玉、方励的创作意图和具体呈现,但陈柏霖和范冰冰都是问题青年形象,他们始终摆不平自己的意念和色相,对于父母之亲情诉求太多,怨念甚深,非要问一个结果,非要求一个答案,非要逼迫自己和亲人来一个了断式告白,有为之心常有,烦恼痛彻,难以解脱。在我看来,我们都难有感悟上等证果,有时候不如学习俗语,且饶人处且饶人,这个“人”,包含多多,你的仇人暂且不言如何对待,本文尤其指对你自己和亲人,非要追问个明白,禅定、平等、达世、率性,都不可得。不如放下,试试看,呼吸之间,是否已有改观。云飞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