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合拍片挑战票房 港产片走向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8日16:03  中国新闻网
   图为去年第3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仪式上,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得主、岸西执导的《月满轩尼诗》演员汤唯、鲍起静等在开幕节上    图为去年第3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仪式上,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得主、岸西执导的《月满轩尼诗》演员汤唯、鲍起静等在开幕节上

  中新社香港3月28日电 香港电影已有百年的历史,出产不少经典电影。伴随着近年内地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和香港影人的“北上”风潮,港产片应该何去何从?每年聚集本地影人最多的大集会—“香港国际影视展”再次将焦点聚集到这个话题。

  每年贡献内地至少四成票房的合拍片,已走过了第十个年头。香港导演陈可辛曾感叹,合拍片是香港电影的唯一出路;影人韦家辉亦说过,目前纯粹的港片几近消失。而在今年影展活跃的香港影人纷纷表示开始尝试本土突围。但是,面对攸关收入的合拍机遇,却回应出“不强求”和“过渡”的暧昧态度。

  去年以本土爱情片《分手说爱你》大放异彩的制作人郑丹瑞向记者表示,对合拍不强求,以剧本行先,直称“守住故事是王道”。他指今年重头戏是将一部本土音乐剧《一屋宝贝》改编剧本打造成电影,暂无合拍计划。郑丹瑞说,拍真正有香港味道的电影,未必不是可行之路。

  郑丹瑞认为,合拍片不是想拍就拍,两种制作风格不可能生硬结合,需要逐步过渡。他说,“从粤语到普通话的语境转化,再到地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制作班底在未来定位、创作内容上都需要时间调适。”他透露已派出“黄金拍档”导演黄真真去内地取经,并直言内地虽然演员好找,但幕后工作人员难寻。郑丹瑞说,“需要再多一些人,要再多看一些东西。我们先拍好自己的电影,再去找合作。”

  去年凭借旗下《新72家房客》等几部贺岁片赚到盆满钵满的曾志伟直陈,合拍片对自己的最大用处是“用票房推新人”,其次是让幕前、幕后人员交流经验。他认为,香港新人匮乏的根源在于缺少邵氏、嘉禾之类的大公司。香港已经十几年没有大公司了,开任何戏都要先经过片商的同意,而片商又对题材、剧本等有诸多限制,结果导致某些题材被拍尽、拍烂,出现明星供不应求、片酬疯涨、新人走不出去的现象。

  曾志伟指出,为了寻求内地大公司的支持而进行的合拍片,必然流失一部分本土观众。他也认为,合拍片和港产片不相悖。中西片都需要融合才能有新的东西出来。他坦言,两地观众要慢慢融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曾志伟亦透露,去年有作品勇夺广州某戏院的票房冠军很鼓舞自己,今年的贺岁片有意寻找内地机构合作,并寄望打开北方市场。

  在影展推介邵氏年度新戏的香港电视广播(TVB)制作资源部总监乐易玲,面对合拍话题,她说:“目前不会为了找合作而拍戏,因为我们不缺资金。”乐易玲表示公司主攻本地化题材,从去年《岁月神偷》和《月满轩尼诗》等几部清新之作的大获成功来看,港产片已经隐现“重生”的迹象。

  乐易玲指出,合拍片中很多古装戏值得香港业界学习,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布景服装及故事内涵都很丰富。乐易玲坦言,“香港电影圈沉寂了好久,与合拍片良性的票房竞争,会让港产片更加蓬勃。”她表示,邵氏也曾想过朝合拍片方向考虑,但是我们要坚守本地题材,有时想打入内地市场是很难兼顾的,近几年内我们会再做不同的尝试。”

  除了展映以外,本届国际影视展借其丰富多样的论坛辅助几部大片的发布会汇聚各方声音,为港产片带来了“票房以外的收入”。如果说合拍十年,港产片成功地将“商业”元素引入内地,并赢取了票房的飞跃。那么融合后的并进发展,香港电影人也在努力进行着调整和改变,坚守“港味”的同时,也在为港产片寻找更广阔的空间。(完) 中新社记者 魏杨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