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电影是一个造梦的过程。
然而随着华语电影市场日渐壮大,我们发现电影并不是一个梦,更像是一台触目惊心的印钞机。哗哗哗的钞票从现实流向银幕,电影显得一点都不可爱,离梦境相去甚远,令人生厌。
但电影确实是一个造梦的过程,至少以前是这样。
那时候冯小刚带甲方乙方做好梦一日游,张艺谋用大红色铺满红高粱,姜文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陈凯歌让虞姬霸王梦回舞台……
香港电影人更是造梦高手,他们在不受审查干扰的那个岛屿,造出一个个美好梦境。徐克的武侠梦,陈可辛的爱情梦,王晶的喜剧梦,王家卫的疏离梦,杜琪峰的江湖梦……
现在很少有人会继续造梦,电影人忙着上天入地飞檐走壁,留下满地鸡毛狗屎。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电影人都必须“铁肩担道义,长空万里行”,这显得过于苛刻了。
我们允许他们向冯小刚学习,把电影当做一种商品。但他们至少要拿出商品制造者的专业态度,以对得起花钱买票进电影院的消费者。
比如《战国》。电影本身好坏暂且不论,仅是演员对待表演这份工作的心态,就没法让我们满意。
主演孙红雷给自己的表演只打了20分,远远未到及格线。
至于原因,他含糊其辞,一会儿说可能是受天气影响,一会儿说自己不够真诚。听起来很像奸商惯用的说法——如遇到不可抗力因素,一切解释权归商家所有。
孙红雷演不好孙膑,属于不可抗力的范畴之内吗?
一个演员,如果事先就知道自己本事不够,演不了这角色,为什么谈起片酬来毫不手软?等到事后搞砸了,只简单道歉几句,敷衍了事。
这算坦诚的态度?我怎么闻到一股“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恶心味?
相比之下,来自香港的演员吴镇宇和来自日本的中井贵一,表现出了职业演员的专业精神。
虽然《战国》不是他们自从影以来最具突破性的表演,但他们延续了职业演员一如既往的态度。就像吴镇宇说过的那样——我可能演过很多烂片,但从来没演过一个烂角色。
特别是吴镇宇,打破了观众对庞涓这个人物的认识,将一个悲情枭雄演绎得极其到位,不再是非黑即白的反派那么简单。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可以看出他事先做足了功课。
前几天看到一篇吴镇宇的采访,他说演戏这件事和世界上其他工作一样,都有职业尊严,收了钱就要交足货。“演员没法控制电影整体是不是足够好,但至少你的表演要尽量对得起观众花的票价。”
想起内地那些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演员,他们在捞钱这件事情上表现得非常专业,但在表演这件事情上,却无比山寨。
每个投资方在找演员时,都应该好好想清楚,自己到底打算拍山寨片,还是真心想拍好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