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人艺舞台27年之久的经典大戏《家》终于重新归来,并于日前结束首轮演出。在院长张和平“敬畏之心做戏、四世同堂齐家”的座右铭感召下,四代人艺人夙兴夜寐,共同努力铺就了一条回《家》之路。主创人员这个小团队在回《家》路上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是北京人艺这个大团体在“继承传统续写经典”上跨出的一大步。
不过好事多磨,北京人艺的回《家》路并非一帆风顺。老一辈艺术家年事已高,年轻的演员们又还不够成熟;面对角色众多的大戏《家》,该剧的主创人员多了一份担忧。思前想后,为了确保《家》的重排成功,院领导最终决定请蓝天野、朱旭两位前辈出山助阵。
据北京人艺副院长崔宁透露,蓝天野、朱旭都年事已高,而蓝天野离开话剧舞台更是有20多年了。为了说动二老,张和平煞费苦心,不得已摆下了“鸿门宴”。经过几天的慎重考虑,他们最终还是答应了院里的请求。蓝天野解释,他之所以愿意来演这出戏,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上一版《家》的导演,另一方面是出于他对这个剧院和舞台的情感与责任。
“人艺此次重排《家》,舞台上下都是四世同堂,确实有家的样子,排练气氛其乐融融,大家感情非常好。”崔宁特意向记者提到,“一次排练中,蓝天野不小心摔了一跤,可第二天仍然坚持带伤表演。”事后,蓝天野表示自己上场是为了让大家放宽心去演戏。蓝老正是以这样坚韧不拔、严肃治戏的精神向年轻人传承着人艺人需要具备的品性。
“继承传统续写经典”是北京人艺的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一成不变地搬演以前的剧目。
巴金的小说《家》是其《激流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1931年问世后反响巨大,先后影响了大批热血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1942年,巴金的好友、剧作家曹禺将《家》改编为剧本。1984年,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演员蓝天野着手将《家》搬上舞台,这也是《家》在人艺的首秀。
27年后,著名导演李六乙(微博)接过了重排《家》的重任。“绝对没有更改原作的意思,只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删节。”李六乙反复强调说。
不过既然此次是重排《家》,就无可避免会因导演和其他的需要做出一些调整。由于曹禺的原剧本有9万多字,全部演完需要5个小时,所以此次重排将其删减到3个小时左右。“现在的观众看不了5个小时的戏,而且由于时代的关系,曹禺原作中的部分内容反复性很强,必须要适当地删节,保留一些最重要的台词、发展线索及人物性格等,使重要的东西更简洁、凝练和集中。”作为成都人的李六乙,对以成都为城市背景的原作《家》自然有独到的见解。
李六乙认为:“单纯地回到那个时代很容易,但我们不能抛弃当代人自己的思考和体会。”除去气势恢宏的布景,该剧另一个重大的变化,便是结尾让剧中死去的几位女性身着白衣在舞台上“复活”的景象。“有些死去的人永远活着,生和死并不取决于肉身是否存在。这是对美的呼唤,对美的存在的肯定。”李六乙如此解释。
“我不认为创新是北京人艺第一位的任务,继承才是第一位的。其实人艺的辉煌在于你能不能把剧目和它承载的传统、风格和精神继承下去。”张和平坚定地说,这些经典剧目正是北京人艺的“立家之本”、“镇院之宝”。
崔宁认为,一个话剧剧院的实力有多少,艺术上的积淀到底有多厚,应该是以演出的经典剧目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的。此次对于《家》的重排,再次表明了人艺传袭经典的决心以及经典在人艺众多剧目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责编: 葱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