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人物卑微却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朴素愿想;一群小人物近乎疯狂地集体执着。《钢的琴》,以多年来少见的一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从心底涌起一声赞叹:好电影。
直面人生困境,窘迫中再铸尊严。影片通过陈桂林为女儿造琴——继而把女儿留在身边的过程,表现了一群小人物向由金钱与物质所构成的“极限”的冲击。
造琴的过程既是个人乃至集体尊严的一种重新再造,也是一个群体精神的自我救赎。影片以小见大,对现实生活不粉饰,对生存窘境不回避;对所有人的个性弱点与生活烙印不做任何隐瞒。于是,观众就看到了个人乃至一个群体的尊严与理想在现实中所遭遇到的残酷磨砺。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桂林的困境也是一个时代的困境。我们看到,昔日荣耀的国企工人各自卑微的谋生手段:或组织街头小乐队于风雨中强颜欢笑;或混迹于街头巷尾,靠“坑蒙拐骗”一类的小伎俩勉强苟活。但正是这样一群人,当朋友为尊严而战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仗义地投入与担当。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精神并不玄妙。它一直潜伏在每个人的血脉深处,只在什么时候被生活中的某种尖锐触动才会迸发,而艺术家的责任就在于对这种“迸发”的敏锐捕捉与深入开掘。
诚意是艺术作品的最起码要求。就现实主义的本质而言,直面人生、冷静剖析人性弱点与浪漫主义并不相悖。因此,“隔壁老王”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上的忏悔,而淑贤也不必被贴上放荡的标签。编导的深度或许恰恰也在这里——不再一厢情愿地唯美乃至“唯观念”“唯道德”,而是真实地展示他(她)们的精神需求,包括并不讳言其肉体的欲望。
海明威有言:人可以被消灭,但却不可以被打倒。《钢的琴》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 (叶之植)
(责编: 葱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