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金苍
“藏宝于民”甚至“藏宝于商”,更需要加强监管,而不能陷于利益迷局之中。这是原则,也是底线。
刘老根会馆被指涉嫌破坏占用“不可移动文物”晋翼会馆。23日,本山传媒发出声明,称提前拆除引来“异议”的罩棚。
这份声明可谓“艺术”,并没有称搭建罩棚是违反文物法的行为,只说是临时性建筑,因有关人士“提出异议”而拆除,似乎是迫于外部压力的委曲求全之举。按照媒体报道,罩棚只是违建的一部分,而如果有挖游泳池、修山墙等,对文物损害无疑更多、更大。匆忙抛出“提前将罩棚拆除”的声明,不仅有转移视线、丢卒保车的嫌疑,甚至招来“毁灭证据”的举报。
照理,作为文物管理部门,东城区文委对相关法规应该比较熟悉,对于内部装修和建设是否损害了文物,对于工程是否合理合法合规,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但是,对于媒体的追问、公众的质疑,有关部门却未予回应。无论是出于对公共设施的管理职能,还是出于对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尊重,这样的失语都难说合理。
更容易引来质疑的,是举报者在向东城区文委实名举报之后,就接到本山传媒集团工作人员的电话,表示希望“沟通沟通”。信息传递如此顺畅,其后不知上演着怎样的一出“无间道”。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回应产权归属的质疑,只会留下种种“衔恨猜测”。
文物保护引入社会力量,是应该,更是方向。即便是吸引社会投资搞“商业开发”的模式,也并非就与文物保护宗旨相悖。然而,“藏宝于民”甚至“藏宝于商”,更需要加强监管,而不能陷于利益迷局之中。这是原则,也是底线。
对刘老根会所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管理混乱。我们还缺少专门的执法监督机构,随时紧盯那些紧锁于馆中、深埋于地下甚至隐迹于闹市的历史文物;我们也缺少公开透明的平台,让公众能随时以雪亮的眼睛看护共同的遗存;我们更缺少畅通的渠道和多元的途径,让志愿者、民间团体甚至是胡同古建中的居民,都成为文物的守护神。
电视剧《刘老根》的主题曲唱道:“只求无愧过百年。”或许,不管是对于本山集团的经营者、晋翼会馆的管理者,还是对于所有曾经经过这个时代的人,一百年都太短,需要无愧面对的拷问,来自于更深、更广的文化,来自于更长、更远的未来。
(责编: 葱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