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清楚北欧电影和英国电影之间到底有何种渊源,在最近的几年里,北欧电影人和 英国电影人之间的合作创造了很多成功的典型,让两个地区的电影人都受益匪浅。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发起的新星计划帮助了英国导演安德里 亚·阿诺德拍摄了一举成名的《红路》(电影编剧是两位丹麦人:安德斯·托马森·颜斯和罗勒·莎菲);去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英国影片 《成长教育》就是丹麦导演罗勒·莎菲执导的;而获得今年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丹麦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奋也是靠英国的资金拍摄《布雷松》才 得以有机会继续电影导演事业的……就像在《成长教育》中罗勒·莎菲第一次执导英国影片即成功再现英国60年代伦敦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一样,这次来自瑞典的导演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则将约翰卡雷著名的间谍小说《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成功得搬上了大银幕。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是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第二部长篇和第一部英语电影。 他的处女长片吸血鬼电影《生人勿进》赢得了世界影评人的交口称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开创了吸血鬼题材电影的新类型,为吸血鬼的电影世 界里增加了独特的北欧元素。《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尽管有英国79年的电视连续剧作为经典出现过,可是在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的镜头下,很显然他又会呈现出一种北欧电影独特阴 郁的影像风格,而他对于场景独特的流畅剪辑也有助于处理电影中“寻找双面间谍”的多线叙述最终归一的处理。
故事发生于间谍活动频繁的70年代冷战时期,英国情报机构军情六处 内部出了一个里通俄罗斯的双面间谍。在驻守土耳其的间谍机构遭受重创的同时,派去布达佩斯街头的特工也陷入俄罗斯特工的陷阱。原本被迫辞 职的斯密勒(加里奥德曼)后又临危受命,负责进行秘密调查,找出这个双重间谍,而怀疑对象集中到了小组Circus内部的四位高级官员身上:派西(代号“锅匠”)、比尔(代号“裁缝”)、雷(代号“士兵”)和托比(代号“可 怜人”)。究竟谁会是俄罗斯的双重间谍?斯密勒通过回顾自己的观察和细心追朔两个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终于找出了深藏不露的“鼹鼠”间 谍。
和《生人勿进》一样,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间谍片,它不仅在于惊悚氛围塑造的方式不 同,即使在镜头和画面的设计上也是有其独到之处,至于讲述技巧也是相当之精妙。在大多数英式的谍战片中,甚至包括希区柯克的间谍题材的惊 悚片中,线性叙述是一个惯性,也就是说由一个事件导致寻根求源的搜索;而这些事件的出发点涉及的层面往往纠结于某个点,比如《秃鹰七十二 小时》中透纳的冒险揪敌的过程。但是将本就堪称经典的有着349页的厚重小说和已经备受作家本人肯定的79年版本的7集连续剧重新压缩改编成120多分钟的电影,对导演阿尔弗莱德森来说确实是件难事。何况暂不提事件起源有二,牵涉人员有至少4人。
电影中导演采用了片段式的解密叙述,同时运用了闪回的回顾镜头以及插叙等多种叙述 手段的结合,通过巧妙的剪辑不仅让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欲说还止,不停得留下悬念;同时各个场景的结合又呈现出一种完美的螺旋式发展结构。 比如电影中被派去布达佩斯执行任务的吉米经历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分成了五个片段,每个场景都是独立的,但是链接起来之后才能构成一个完整 的故事:吉米中枪并没有死,他经受了严刑拷打,供出了自己 知道的一切,又被送回英国,从此退出间谍机关,在一个学校里教书,但是最后在得知 出卖自己的是老朋友时,他决定开枪杀他。单独来看,每个片段的叙事都是完整的,都不存在着悬念,可是关于吉米的每个片段和其他内容结合起 来的时候,又会构成一个个不同的悬念。
与之相同的还有斯密勒不时回忆的组织内部全体人员参与的圣诞晚会,每个闪回镜头用 斯密勒的视角观察当时在场每个人不同的表现和表情;每次闪回都是对在场所有人的一个巡视,但是随着逐渐深入,闪回场景的内容也越来越接近 怀疑的目标。导演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在这里使用的化繁为简的技巧是前所未见的,对于间谍片来说,他也因此创造了独特的惊悚氛围,这种螺 旋式发展的叙事结构最终也是水到渠成得推出了一个结局……
看过《生人勿进》电影的人,很少能够忘记电影中那种冷冽色调营造出来的阴郁和压 抑,还有就是镜头的缓慢推移和一定的距离感。《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导演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依旧采用了相似的影像风格来 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实在是堪称北欧影像风格和英式政治惊悚片的完美结合。另外值 得称道的是那一干演技派明星的精湛演出。不说加里·奥德曼、柯林·菲林斯等演技派巨星,即使首次参演这种国际大制作的丹麦演员戴维·邓斯 科在电影中的表演也毫不逊色。
这是一部堪称完美的新型时代间谍片,它完成了小说原著传统间谍片无法完成的改编任 务。非常期望这位有着独特电影美学观点的瑞典新秀导演能够通过本届的威尼斯走得更好…… (朱旭斌/文)
(责编: Za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