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替换》:另类的存在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1日05:00  新浪娱乐微博

  以色列年轻导演艾伦・科勒林2007年的《乐队造访》堪称是当年最受好评 的处女作品。那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他让世代敌对的阿拉伯文化和犹太文化在一个夜晚进行了充满诗意和美感的碰撞。一个敏感而又沉重的题材在 导演艾伦・科勒林的掌控下竟然如此幽默得表达出来,足见他举重若轻的功力所在。今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替换》里,他从对于民 族情感的关注转换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探讨,也同样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通过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变化来进行阐释。

  物理学博士生的丈夫在大学上课,每天朝九晚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提前回家,站在 家里却突生异样感受,从此沉入求变求新偷窥藏匿的另类生存状态。不料的是,在他生活的公寓里并不止他一个人如此生活,还有一位同伴。在 《替换》中,主人公的转变完全可以用卡夫卡的《变形记》来进行解读,只是前者是自己审视周围世界的突变,后者是自己在他人形象的变异。

  在艾伦・科勒林的这个存在主义故事中,主人公享受于在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的转换, 一是表面上的朝九晚五,另外则尽量得在自己的公寓楼里享受以往从未有过的放肆感觉。而后者的生活状态成了他渴望的一部分,逐渐开始取代了 正常生活。电影中,男主人公除了和自己的妻子享受做爱过程之外,其他所有的对话都是机械重复的;而在和同事学生的相处也完全是“他人就是 地狱”陌生胆怯的状态。偷窥,露阴,跟踪,甚至以撒谎来赢得时间去享受体验触摸不同空间的乐趣。但是遗憾的是,导演在电影中并没有让观众 自己去解读这种生存状态“替换”的深层原因,而是用对话来进行说明,比如妻子说的“我们从前无话不说,现在却几乎无话可说”之类的对白。

  相对于主人公的这种生存状态,导演的镜头使用得极其简洁和安静,静止的长镜头和足 够的画面空间,难能可贵的是在表现简单的两点一线(学校――家中)的路途时,每次导演总是有新意出现。在这些充满诗意的简陋空间,主人公 怪诞的行为举止呈现出一种令人心酸的幽默……(朱旭斌/文)

(责编: sunny)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