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来,申城小剧场话剧城“扎堆趋势”,先是青创节告一段落,接着是“全国优秀小剧场话剧展演”如火如荼;周五,第六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也将开幕,话剧《西厢记》上周日晚在上戏端钧剧场为该戏剧节打了前瞻。
在这数十个小剧场话剧里,经典再演是一支不容忽视的主力。但仔细观察,许多观众就会发现,除了《哥本哈根》《鼠疫》《晚安,妈妈》等剧较为忠实原著外,许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新编。新编经典作品到底是不能触碰的雷区,还是全新艺术的另辟蹊径?
“傍上”名著演改编
改编外国经典作品又生发新意的,当属《寻找春柳社》与《我是海鸥》。前者讲述一个大学生话剧社团,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排了一出戏《寻找春柳社》,戏的内容是当年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排练《黑奴吁天录》的情景。他们前后请了三位名导指点,各自分别追求真实、情趣及品位的戏剧灵魂,在排练场上笑料百出。 《我是海鸥》是一出讲述排练契诃夫《海鸥》的故事,男女主角分别要出演《海鸥》中的特列普列夫与尼娜。在戏外,他们二人是面临分手的恋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一次次在戏内及戏外爆发。前者表现了当下大学生对话剧的思考,并对社会上的“文化骗子”给予辛辣的讽刺;后者则将海鸥意象化作真实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缠……这一类戏深受观众喜爱,演出结束了,争论却远远没有结束。
外来和尚好念经
不少“国外导演+中国学生”的演出组合颇惹观众眼球。中央戏剧学院来沪演出的《第十二夜》,由保加利亚国立戏剧电影大学戏剧系系主任斯尼基娜·坦科夫斯卡执导,开场后十五分钟,场外还聚集了观众苦苦等候;话剧《西厢记》是上戏与法国黑橡树剧院的合作剧目,由法国导演吉拉尔·吉拉斯执导,是戏剧节重头戏。
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可以激发全新的表演视角。基于这种考虑,中戏与上戏每年都会请来外国导演执导部分剧目。但说到底,两剧最大的贡献在于介绍了外国的经典戏剧。很多观看《第十二夜》的观众并没有读过莎士比亚原著,而《西厢记》在今年7月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之行,让法国人领略了中国古典戏剧的细腻与优雅。法国《费加罗报》写道:“演出优美感人。演员细腻纤巧。每一个动作都如此优雅,使我们深深感动。 ”
不仅是个美丽的误解
与《西厢记》在法国大受好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熟知西厢记故事的中国观众并不好“蒙”。面对翻译后半文半白又有韵脚又有点雷人的台词,穿越之后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的剧情,首演时该剧收获的是不断的笑声。“这摆明了不是一出给中国人看的 《西厢记》,”一位看演出的上戏学生说,“是那种介绍文化的戏剧类型。 ”
常言道,每一场跨国文化交流中都难免存在误解,却并不妨碍成就一个美丽的新故事。由杰寇默·拉维尔执导的多媒体舞台剧《蛇诗曼》虽然“歪曲”了剧情,却没有打破中国戏剧写意之美。但这样美丽的误解并不是建立在事实错误的基础上。话剧《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一段,张生端起古琴放于案上,弹拨琴弦,观众却听见了古筝曲的配乐,顿时哄堂大笑。如此小事故,外国人也许会完全忽略,但在中国如何既坚守文化又迎合市场,值得当下的戏剧人深思。
(责编: 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