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被富二代千金单恋,女主角被“360度无死角帅哥”狂追……“裸婚”之后发生婚变,小两口分了手,各自的日子反而开始滋润,比在“围城”里好得多。“这样的日子过着就像天天中大奖,所谓‘生活’更像‘童话’。”近一阵子,多部家庭生活题材电视剧亮相荧屏,集体标榜“拍年轻人的故事给年轻人看”,不过看过几部,不少观众摇头:“裸婚”倒是生活新现象,可在那些电视剧里,“裸婚”只是个摆噱头的新瓶子,里面装的还是之前苦情戏、背叛戏、商战戏的惯常套路,不但老套,而且离奇,距离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很远。
流行的“编剧方程式”是:“贤妻良母命很苦+婆媳矛盾不间断+穷人家的总能遇上富二代=老中青三代的生活剧”,一位编剧“枪手”这样总结家庭生活剧的梗概要点。依赖传奇桥段和网络流行的电视剧,渐渐失去了描摹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流水线上的剧本,模式化的创作,尽管有了看似平衡的“方程式”,但是等号这边的很传奇很给力,却与等号那边的生活接不上地气,永远似曾相识、淡而无味。
用网络热词传奇桥段“制造生活”
“现在很多作品一味追求收视率,为了保证收视率,剧情、人物、台词都跟着流行玩起了杜撰。”海润影视赵智江作为电视剧的投资方,对眼下剧本的“流行病”深有感触。每年生产1.5万集电视剧,影视圈里人时常笑他身处“电视剧工厂”,言下之意,这里无艺术可言,只是按着“方程式”编故事,电视剧成了“劳动密集型”的体力活。尤其是家庭生活剧,编剧要做的就是把“桥段”、“流行语”、“心理问题”当成“X”、“Y”塞进剧情之中,把平凡生活变成传奇,给凡人角色贴上标签。
在最近上档的一部叫“中国式××”的电视剧中,集中了编剧手里诸多“雷人”的情节,媳妇陆续遭遇了苦情戏中的“经典桥段”。先是生不出孩子被婆婆嫌弃,接着生了女儿被弟弟调包,最终当上了自己女儿的老师还“对面不相识”。有媒体引用观众的评论,说看了电视剧之后很郁闷,“如果家庭都这样,那日子还过不过了”。在另一部描写“闪婚”的电视剧里,“现代家庭综合征”一一过招:几乎每个人都戴着“神经质”的面具,从小两口到他们的父母亲戚,把闪婚演绎成了“集体歇斯底里”。尽管该剧想对拜金现实给予批评讽刺,此番良苦用心最终却被从头到尾的吵架声淹没。
在网络点播家庭生活剧时,搜索也有了既定“程序”:要看婚姻家庭现象,找“中国”系列、“中国式”系列;要看现代苦情,找“某某妹”系列;要看两代人的冲突,找“某某来了”系列。“归为一类的电视剧,都有相似的地方。”一位视频网站的推广人员告诉记者,“各种生活被主创人员归结为若干个模式,观众看的不是生活,是模式化过程的展示。”
剧情脱离历史逻辑和生活逻辑
“电视剧有传奇桥段没有错,错的是把人情和人物都远远地脱离在历史逻辑和生活逻辑之外。”从《闯关东》到《大工匠》,编剧高满堂的作品不乏对平凡生活的描写。他没有把传奇桥段当做方程式中的“X”“Y”,简单地植入剧情中。而是针对不同的年代背景和故事,寻访当事人进行采风。他曾为一个剧本走了7000多公里,搜集七八十岁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也曾跑到工人中间,然后把所见所闻嫁接组合成虚构人物的生活。
有位编剧曾说,“编剧得和观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观众要看的是对自己生活的抽象和解读,而不是“悬”在空中的虚幻生活。眼下观众对家庭生活剧的“排异反应”,正是由于编剧没有“泡”在生活里,而是用段子凑故事。(编者注:此处略有删节)
导致时下电视剧闭门造车的另一原因,是诸多“枪手”的加入。在资金的压力下,很多电视剧的主创人员成了总监、策划,他们放下手中的纸笔,雇佣编剧“枪手”快速“创作”剧本。“枪手”的主力是在校学生和青年编剧,他们写剧本的素材大多来自影视剧和网络故事,有人称这是“二手贩卖”。“结婚不买房等于耍流氓”、“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的流行语,就曾出现在一部又一部生活剧里,看得人“喷饭”。
“网络语言和热词,的确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但如果电视剧把‘热词’当标签来贴,会放弃捕捉真正的生活质感。”编剧王丽萍(微博)说,她很少用流行一时的元素来刻划人物的个性。她认为时下台词“堆流行”、剧情“搜段子”的创作模式,会对生活的理解、刻划产生片面甚至失真。“生活千变万化的魅力,就在于她并非永远1+1=2,而电视剧要做的,就是感知这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不可控元素。”
本报首席记者 王磊
(责编: 琉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