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自小在这种逻辑里长大,对“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出现的时机、丰富的内涵,都已谙熟于心。限制选秀节目,为了你好,限制境外卡通片播出,为了你好,限制港台主持人出镜,为了你好。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在“限娱令”出台前的各种铺垫里,我们也都读得出“都是为了你好”味儿来,为了不让你庸俗、低俗,为了让你培养正确的历史观,终于,新的“为了你好”令落地了:“卫视频道在晚上7:30-10:00的黄金时间,娱乐节目每周不能超过两档;全国卫视选秀节目一年加起来总量不超过10档,类型不得重复;每个卫视频道必须设一档道德类栏目;减少台湾艺人内地上节目的数量,加强审批控制。”
都是为了你好。
各种“为了你好”令中,有一部分,观众能够领情。比如最近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和《关于2011年9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两个通知,一个提出要整顿虚假违法健康资讯广告,限制广告播出时间;另一个则意在为古装剧降温,出发点是希望电视剧制作方考虑市场风险,避免盲目投资拍摄。
另一部分“为了你好”令,却多少有点古怪。比如对选秀节目、相亲节目的限制,对娱乐节目同质化的约束,对港台艺人的限制。这种限制,完全不承认电视领域的选择、淘汰、自洁功能,如果这么多的选秀节目都能够生存下去,说明观众需要这些节目,如果这些节目收视率降低,它自然会消失。它坚信观众需要引导教育,人们的情绪需要管理,一定要用“和谐、健康、主旋律的节目”取代它们,努力用另一种平庸,取代他们认定的平庸。他们针对的,其实是世俗文化,他们要的,是剔除所有情绪起伏之后,一个光洁肃穆的“超完美世界”。
一个颠扑不破的论据,则是孩子,孩子在电视节目中如何被成人化、庸俗化,青少年观众模仿电视节目犯罪的事例被反复提及。所有的观众,都被孩童化,孩童的标准,被拉成一个普遍的标准到处丈量。其实,要说对孩子的影响,限制境外卡通之后,那些失去竞争对手,庸俗难看的国产动画,才是对孩童的最大戕害———对审美能力的戕害,是最重的戕害。
我们需要的,不是“我们都是为了你好”,而是“自己为自己好”。这个台不好看,换台,这个节目不能看,看能看的。所有的电视节目都不能看,看电影,看书。我们不看为了我们好而硬塞给我们的节目。
唯有等待,等待时间。回头看看“海斯法典”时代的种种不能理喻,《金赛性学报告》出笼之后,金赛遭遇的打压,甚至《大众电影》登出《水晶鞋与玫瑰花》中接吻的剧照后,海量的批评来信,都觉得不可思议,让这些当日铁板钉钉的事,变成不可思议的,是五十年、三十年时间。时间是个好东西,甚至,有可能是最好的东西。
南都特约娱乐评论员陈白村
(责编: 琉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