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意味着力量和速度。随着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微博)、“非非演出季”以及各种戏剧节和戏剧延展活动的红火,一些青年戏剧人才在演出和创作中被逐步发掘出来,走上了职业的戏剧道路。如果描摹近年来青年戏剧的总体样貌,就不难发现,不仅创作内容、题材、风格、体裁等的多样化已经成为青年戏剧创作的亮点,而且舞台呈现的整体成熟程度也有了长足进步,表、导、灯、服、道、效、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演出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正当“老一代”的青年戏剧人作为青年戏剧舞台的中坚力量,在舞台上依旧挥洒着青春的时候,新一代的“80后”、甚至“90后”戏剧人就已经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戏剧创作中的一股最新鲜的力量,也为青年戏剧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较之他们的前辈,最新一代的青年戏剧人生长在物质高速增长、大众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使他们的创作与当下的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更能将各种社会现象或突发事件为己所用,而且,从舞台的呈现中可以明显看到媒体、影视等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艺术趣味的影响。而这些,又都令他们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很容易拉近。不过,最为重要、也最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却是他们对于资本、商业运作以及商业演出等市场行为的独特态度。与许多“老一代”的青年戏剧人将“艺术”与“商业”对立、或是全身心投向商业戏剧的态度不同,最新一代的青年戏剧人更多地是将商业运作纳入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在追求艺术质感的前提下,让资本成为了自己完成舞台实践的助跑器。
资本介入学生演剧
在今年的大学生戏剧节上,天津音乐学院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演出的《悼亡剧场》(编剧孙晓星,导演任东岳),以其剧作的文学性、对舞台表现手段的重视以及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投入表演,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观众,也彰显了青年戏剧的精神特质。该剧讲的是一座将要被拆掉的废弃剧场中的青春故事,借助象征、戏中戏、多重时空的交错等戏剧手段,表现了青春与爱情、孤独与死亡、戏剧与殉道等多重主题,也让很多不同年龄的观众从各自的生命体验中找到了不同层面的“共鸣”。
而就在观众们称赞其纯粹与清新的时候,实际上这却是资本介入学生演剧的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该剧由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和天津海纳兄弟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以大戏节为目标,在参加大戏节演出后再于京津两地进行后续的几轮商演。令人欣喜的是,也正是由于三方的制衡与通力合作,令资本的介入不但没有妨碍全剧的青春和文艺气质,反而成为了保证制作整体精良的最好后盾,开启了推动校园戏剧发展的一条新思路。
青年剧人与院团合作
除了在大戏节、青戏节等青年人实现自我意识与突破的平台上撒欢,与各艺术院团进行合作,也日益成为了许多青年戏剧人的一种选择。由正规院团进行的商业运作,虽然大多是“命题作文”、而且“磨合期”长,但是院团本身的艺术实力保证了戏剧作品的质量,免去了青年戏剧人的后顾之忧,因而成为了一些青年戏剧人实现戏剧梦想的舞台。这其中最为成功的合作,非儿童剧莫属。
虽然,青年戏剧人对于儿童剧的创作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还都是一群大孩子,但是儿童剧的创作不仅需要有未泯的童心,还要具备创作主流戏剧的艺术素质与造诣。只有兼具成人的智慧和儿童的天真,并怀抱着一种殉道者的快乐与坦然的创作者,才可能在这片儿童的天地里尽兴驰骋。而当下的儿童剧,也已经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小打小闹、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幼稚小戏,而是与成人戏剧一样实行商业运作,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精心制作与包装后打造出的大戏。比如,由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创排的、于今年8月在人民大会堂上演的中国经典神话舞台剧《精卫传奇》(编剧:杨硕、导演:钟浩),就是这样一部动用了三维多媒体并杂糅了原创音乐、高空杂技、人偶同台、舞蹈元素等多种舞台手段来突出奇幻色彩的大制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优秀剧目。全剧摆脱了坐而论道的说教色彩,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愉悦地接受了一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启蒙和洗礼。
商演透着艺术气质
此外,当下青年戏剧人为商演而进行的创作,与之前的很多商业运作也有所不同:商演的剧目不再仅仅是一个“戏剧产品”,而是带有了些许艺术气质。比如,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推出的自制话剧《捉迷藏》(编剧:王甦,导演:赵绪),全剧的情节虽然围绕着历来为商业戏剧所眷顾的都市情感,但是在主人公不断寻找真爱的故事展开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到主创对于在社会中、人群中以及欲望中“自我迷失”的一种真诚思考。显然,他们在力图找到一种既可以披着商业、时尚、娱乐的外衣,又具有动人戏剧内涵的新型商业戏剧的表现手段,以区别于以往那些较为粗糙的商业戏剧。
让商业成为艺术呈现的手段
由此可见,当面对着困扰了戏剧界多年的商业市场与艺术创作的选择问题,这些新一代的青年戏剧人没有羁绊,在他们的眼中,“艺术”与“商业”并不完全对立,他们长袖善舞,善于联合各种戏剧力量,令商业运作成为了他们更好地呈现个人作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这些现象说明,商业戏剧经过了几年来迅猛乃至畸形的发展,现在已经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刻,市场也悄然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培育。
纵观这些青年戏剧人的戏剧活动可以发现,正是那种“一分为二”之后再“合二为一”的创作与合作方式,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双方在把商业运作与个人创作聚拢到一个大框架之下后,就明确地划分开责任和义务。即:把对于市场的考虑完全交由商业运作的一方操持;创作的一方,则专注于艺术品质的保证,待双方都尽力而为之后再进行合并。这无疑是造成双赢乃至“1+1>2”效果的前提和保证。
避免创作的同质化
但是,青年戏剧人要想真正成为成熟的戏剧力量,除了多方的扶持与关注,最迫切的还是需要自身的苦修与艺术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升,需要的是勇气、想像力与专注力的合一,有潜力的创作者不应满足于展示自己的完美和优势,不应沉溺于日益花样翻新、随心所欲的创新和突破,而应是在大量地汲取和承继传统之后的反省与超越。因此,青年戏剧人如果能在善用商业“巨兽”的同时,坚持自己对于戏剧艺术的清醒、专注与投入;在遵循舞台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处理好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比重、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契合度,不被商业运作的利益诉求所迷惑;同时,避免创作上的同质化、单一化以及低层次重复等问题,将每一次创作的机会都视为一次成长的契机、一个进步的台阶,才能使自己的戏剧创作之路不断延展。
可以说,如果有更多的青年戏剧人能够在商业与艺术间的平衡中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那么,商业的介入,对于中国戏剧未来的发展,或许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胡薇
(责编: 葱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