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英国老维克剧院的《理查三世》,总会恍惚有一种错觉:这部创作于400多年前的戏剧,描述的却像是今天这个世界的故事;古老英伦历史中的阴谋与杀戮,仿佛不久之前才刚在地球哪个角落里发生过一样,熟悉而逼真。至于创作了这一作品的莎士比亚,更像是个穿着时髦牛仔裤的文艺青年,正默默地穿行于摩天大楼林立的当代都市之中,以其锐利而深邃的目光审视着周遭的环境。
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首先当然应归功于原著本身。一切经典作品得以流芳百世的伟大之处,必定在于其对复杂人性中最本质要素的深刻把握。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三世,对欲望的无尽贪婪和对他人的强烈嫉妒,无疑是人心之中最为黑暗的一面,是导致一切罪恶的根源所在,时至今日仍是如此。
但是,今天的创作者显然不甘于简单地复制经典,他们肆无忌惮地将这部作品的面貌进行了一番装扮。结果,原著的幕场结构被打散;衣冠楚楚的旧派贵族摇身一变,成了衣着新潮的时尚中人;勾心斗角的政治角逐被置于媒体镜头前,像是荒唐滑稽的活报剧;而民众则挤在地铁之中,一边翻看小报,一边散播流言蜚语。总之,创作者竭尽所能地想要让这个古老的故事和今天的生活连接在一起。
这些对于经典的颠覆性手法,或许令中国观众感到新鲜,但在西方戏剧界却早已成为常态。事实上,在对待莎士比亚的态度上,老维克剧院的艺术家们算不上是离经叛道的。剧作家汤姆·斯托帕曾将《哈姆雷特》中的两个配角置换到了舞台中央,创作出了一部《罗森克兰茨与吉尔德斯特恩已死》,堪称当世杰作;而好莱坞明星们手持冲锋枪出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戏剧家对于经典作品的处理方式,与艺术的内在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的魅力是建立在观演关系基础之上的,一部戏剧作品必须能够真切地反映其所处的时代特征,才能够获得这个时代观众的认同,继而焕发出艺术的力量。然而,由此却又生发出另一个问题:今天的创作者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传统?
回味《理查三世》,尽管艺术家把剧中人打扮得很是时尚,但是所有的台词却都是严格地恪守莎士比亚的剧本原著,不曾有丝毫的添加和篡改。于是,纵使演员凯文·斯派西表现得再疯疯癫癫,理查依然是丑陋而可憎的理查,莎士比亚在四百多年前所批判和讽刺的,今天的观众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得到。
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艺术家们在形式上“大逆不道”地颠覆了《理查三世》原貌的同时,却又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部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核。他们不过是为其勾勒出了一副现代范儿的时尚脸谱,而隐藏在粉彩之下的,却依然是莎士比亚那张传统的面孔,古老而深沉。
反观国内艺术界,这几年也有不少创作者打着发扬传统的旗号,翻扯出一部又一部的古典名作进行再创作。他们同样热衷于对其进行现代性的颠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赋予经典所谓的“人性化”和“合理性”。他们或者让英雄变成一个小丑,或者让残酷的战争沦为庸俗的爱恨情仇。在这些创作者手中,传统和经典,倒更像是一张花哨的脸谱,却掩饰不住其表述上的苍白和精神上的肤浅,只需拿来一面镜子比照一下,便立即原形毕露了。
(责编: 葱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