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历险记》:技术救不了老经典
□ 戴玉亮
11月15日,记者观看了3D动画大片《丁丁历险记》。周二半价日,午间场,人不多,能坐百人的影厅里总共6位观众。一起观影的朋友中途几近睡着,震耳欲聋的音响数次将其惊醒。这是一部技术上完美,故事也没有什么毛病的电影,但不知为何就是没有观影的激情。它不但无法让人热血沸腾,部分段落还乏味得使人昏昏欲睡。
电影《丁丁历险记》联系着三个响亮的名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彼得·杰克逊以及埃尔热。第一位是本片导演,当今好莱坞第一大导;第二位是本片监制,代表作是《指环王》三部曲;第三位就是原著作者。
技术层面上,《丁丁历险记》是自《阿凡达》以来3D技术最高超的一部电影,代表着当今电影技术之大成。不同的是,《阿凡达》是真人加电脑动画。《丁丁历险记》是一部动画片,但它在拍摄时采用的是“动作捕捉,或者说表演捕捉加CG动画”的方式。“表演捕捉”,即在演员表演时获取各种动作、表情、细节并运用于动画之中。丁丁的表情和动作,捕捉自1986年出生的演员杰米·贝尔。而坏人萨克利和海盗头子红色拉克姆的表情和动作则捕捉自丹尼尔·克雷格。
斯皮尔伯格表示,之所以没有采取真人演绎的方式,是希望丁丁能尽量保持原来漫画的独特形象。《丁丁历险记》开拍前,彼得·杰克逊曾让自己参股并主导的威塔特效工作室制作了20分钟的试验片段。片段里的丁丁保持了原作的设计,细节逼真,头发丝、皮肤和衣服纤维都跟真人的一样。与此同时,该片拍摄时使用了詹姆斯·卡梅隆导演在拍摄《阿凡达》时首次创造并采用的虚拟摄影机。运用虚拟摄影机,导演可以边拍边通过摄影机粗略地看到特效合成后的样子。在正在进行的《阿凡达》续集的拍摄中,卡梅隆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虚拟摄影机,从而达到不需要后期特效加工就可以从虚拟摄影机中直接得到真实成品的境界。
据了解,《丁丁历险记》的摄影现场是一个“大型动作捕捉舞台”。多达100台摄影机架在天花板网格中,360度全面捕捉演员表演,并将数据输入3D空间。舞台上,除了用金属线加框的道具和布景外,所有演员都穿着反射性的触点衣,摄影机以每秒约60次的速率撷取,并转换为3D虚拟影片。
在如此强大的技术支持下,《丁丁历险记》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是无可匹敌的,卡通人物更像活生生的真人,就连那只叫白雪的小狗也是灵气十足。但这样一部电影,为什么会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我想了很久,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那就是,斯皮尔伯格太想忠实于原著了,他不敢,也不想大胆地改编这个经典漫画。
自1929年埃尔热首次创造出丁丁这个形象后,《丁丁历险记》这一连环画在之后的82年里销量超过2亿册。时至今日,它的年销量依旧超过40万册,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文字。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但丁丁主要还是几代欧洲人的记忆。当年丁丁系列漫画进入美国市场时,卖得并不好。我小时候也看过《丁丁历险记》,但印象并不深,我问身边的朋友,大部分人跟我的感觉差不多。丁丁的故事,在几代中国人心中远不如当年的阿童木、机器猫、蓝精灵、米老鼠和唐老鸭等等。
丁丁是经典,但《丁丁历险记》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不是每一个好的文本和漫画都可以改编为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上了大银幕,但效果并不好。《百年孤独》,至今无人敢碰。在斯皮尔伯格之前,丁丁仅有5次走上大银幕,这说明丁丁系列不太适合成为影视剧。尤其是漫画中浓浓的人文情怀,在电影中是很难再现的。另一方面,时代在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经典改编有时候也需要与时俱进。《007》系列,已经进行到22部了,但电影的风格以及邦德的形象始终在变。到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皇家赌场》和《量子危机》时,邦德已经从一个温温尔雅的英伦绅士蜕变为一个动作大于语言和智慧的肌肉猛男了。如果《007》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派作风和慢节奏,估计没有多少人愿意买票进场。
斯皮尔伯格是一个电影奇才,对电影市场的内在规律肯定比我们了解。但人人都有怀旧情节,尤其是年纪越大的人,越恋旧。1984年,斯皮尔伯格就买了《丁丁历险记》的电影改编权,但始终没敢动手。我们相信,对于丁丁,电影观众是不是买账,斯皮尔伯格心里也没底。直到今天,当高科技本身已成为卖点时,斯皮尔伯格才痛下决心赌一把。但无论是从故事上,还是画风上,都过于靠近原著,以致《丁丁历险记》不但没有讨巧,反倒失去了新一代的影迷。毕竟,当年丁丁的粉丝们大部分要么不在人世了,要么已经很少进电影院了。
(责编: sunn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