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Luc 编辑/ 王子烨
以丁丁的冒险经历,他迟早会成为斯皮尔伯格的宠儿。当他在五大洲历经艰辛,第一个登上月球时,斯皮尔伯格还不过是个小学生。可当《丁丁历险记》的原作者,比利时连环画大师埃尔热晚年看到《夺宝奇兵》时,他已经在心中默认了电影的最佳代言人——那个从未接触过丁丁的好莱坞奇才。《独角兽号的秘密》是一份迟到的惊喜,献给所有的丁丁迷和原本对丁丁并不了解的普通观众,前者有“指环大帝”彼得·杰克逊把关,后者则是斯皮尔伯格所代表的美国人和“哈里一代们”。
剧情大穿越 高潮太频繁
丁丁的勇敢和顽强,白雪的忠诚和聪慧,船长的嗜酒如命,以及杜邦兄弟的菜鸟风范,大副阿兰的凶暴,女高音卡斯塔菲尔的破坏力,这些都是从埃尔热原著中走出来的人物,影迷们基本无意见。倒是丁丁抬头纹的“写实”造型,与连环画的“极简主义画风”距离不小,书迷们需要时间来接受。对于大反派萨卡林的设置,也有欧洲观众觉得太过商业化,这种“前世今生”的宿命效果,并非埃尔热的初衷。
影片的剧情基本是从《金钳蟹贩毒集团》《独角兽号的秘密》和《海盗失宝》3个故事中剥离出来,重新组合成逻辑顺序,“我要在第一部中把这对搭档介绍给观众,知道船长的过去,他继承自祖先阿道克爵士的光荣血统。”斯皮尔伯格谈及改编的初衷,“这也是我为什么最喜欢《独角兽号的秘密》的原因。”
原著中的顺序是船长和丁丁理解错了线索,航海一圈无功而返后,才回到马琳斯派克宫中找到了宝藏,斯皮尔伯格的思路则是削弱了戏剧性,突出了双方争夺线索的激烈程度。法国影评人对于这样的改动褒贬皆有,这属于导演的再创作无可厚非,但过于密集的高潮戏,也的确让托马斯·索迪内这样的影评人感到了不适,“过多的爆炸场面,造成了一种节奏上的混乱。”
丁丁更强大了 他也“更无情”了
《周日报》则认为“技术很领先,但还是缺乏真正的情感。”有不少观众反映“虽然场景逼真,但3D效果却并不明显。”在技术的开拓性上,斯皮尔伯格选择了相对的谨慎,他宁愿走在卡梅隆、杰克逊,甚至是自己的徒弟泽米基斯的后面,“我在等待一天,可以整体地评价3D,那时候就不用再戴3D眼镜了,因为眼镜遮住了至少10%的亮度。”
欧洲几乎没有不认识丁丁的观众,群众基础是票房的第一保证,3D和表情捕捉更多是噱头。但是看过连环画的人里面,也并非统统喜欢丁丁,譬如法国演技派巨星杰拉尔·德帕迪约就公开表示,“丁丁不过是只小蜣螂,远不如我演过的《高卢英雄》。”作为丁丁的半个祖国,《丁丁》电影版的票房成绩刚刚完成了预期。但并非就此乐观,上映两周立刻被另一部法国喜剧、刚刚斩获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大奖的《无法触摸》赶下了票房冠军的宝座。截止到11月20日,《丁丁历险记》在全球的总票房为1.59亿元(影片投资成本也大约是1.5亿元)。此时离《丁丁》在北美上映还有整整一个月,斯皮尔伯格能否在本土再创辉煌要打个“问号”,毕竟如今已经是“后哈利·波特时代”了。但至少埃尔热和全球丁丁迷应该感谢他,因为电影的全球上映,终于让这个儿时的伙伴再度“起航”,第2、第3部续集,或许就是一个新意更多的原创故事了。
斯皮尔伯格的守旧与创新
埃尔热本人对美国一直抱有一种欧洲式的偏见,在他早期的《丁丁在美国》中,讽刺了这个种族主义、暴力与拜金主义横行的国度。或许是为了验证从简报中读来的信息,当埃尔热70年代第一次造访芝加哥时,他在公园里就被打劫了25美分。美国人并不认识这个在欧洲可与任何一位大导演齐名的连环画家,哪怕是斯皮尔伯格,没到欧洲为《夺宝奇兵》做宣传之前,也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位爱冒险的小记者。他和他忠实的小狗,彼时早已影响了欧洲人半个世纪,但是刚刚经历过越战的美国人,对于这个典型的欧洲童子军有多大的兴趣呢?哪怕是在今天,《丁丁》已经在欧亚数十国上映的时候,美国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的和谈论的,还是自家做的好莱坞产品。反过来看,这又可以证明斯皮尔伯格对优异故事的慧眼识珠,以及对票房潜力的敏感判断,30年前买下的电影改编权,直到现在找到了最适合的技术和搭档才去动手。
(责编: 葱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