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京华时报评论:自甘寂寞的金马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8日10:04  京华时报 微博

  第48届金马奖获奖结果看了挺让人失望的。此前获得7项提名并有望争夺影帝的内地电影《钢的琴》,扮演了一次打酱油的角色,仅获得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这不奇怪,反映下岗工人内心伤痕的《钢的琴》,如非感同身受,很难为之感动。在2008年第45届金马奖大放光彩的《海角七号》,内地电影奖项和观众一样也不认。这想必就是文化差异吧。

  说有文化差异,只是一种想当然的猜测,好电影是没有地域界限的。本届影帝刘德华在领奖时感叹:“我看了《钢的琴》,我爱它。”所以,金马奖令人失望最大的地方还是在于,它仍然是属于台湾的电影奖,而非属于华语片集体的。以最佳剧情片奖《赛德克·巴莱》打头,明确台湾风格,把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给《桃姐》突出香港味道,分点蛋糕给《刀见笑》《到阜阳六百里》拉拢内地……最近几届金马奖,其实一直都是这么干的,它用它的实际行动在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在自甘寂寞的路上,金马奖越走越远。

  2000年前后六七年的金马奖,推出的奖项都是令人信服的。《喜宴》《女人四十》《阳光灿烂的日子》《卧虎藏龙》《功夫》《父子》《色戒》……给人的感觉是,金马奖几乎突破了对商业电影的偏见,也渐渐放掉了对文艺片近乎偏执的喜爱。虽有向奥斯卡靠近的趋势,但每届评奖结果出来所起到的振奋人心的作用,无形中让这个奖项充满了分量。但从2009年开始,金马奖风向突转,再度显示出其小众化特征,大有拯救小投资文艺片于水火当中的意图。遗憾的是,那两届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实在看不出来有留名影史重要位置的样子。

  当然,期待电影奖项来引领电影发展,这本身就是奢望。电影的进步,更多还是靠创作者在或美好或残酷的环境里一点点摸索前进。电影奖项不过是锦上添花,全球大多数电影奖,都在玩“评委趣味”,对观众所能起到的作用也限于“仅供参考”。因此,金马奖想自甘寂寞,也只能随它去。

  □韩浩月

(责编: Lorring)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