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竞报:张艺谋老师的聪明站位和排比句(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9日15:35  竞报
《金陵十三钗》宣传海报 《金陵十三钗》宣传海报

  文/张佳玮

  我刚上小学时,语文课学会了排比句,自觉天下无敌,拳打东亚鲁迅,脚踩西欧雨果,写作文,总是“那绿油油的树林,那红灿灿的枫叶,那黑黝黝的土地……”类似段落,总被老师当范文读。后来我就学刁了,写作文时,一门心思做铺垫,就为了最后有机会,抖出“那绿油油的树林、那红灿灿的枫叶……”

  只用一招且只爱用一招,不算丢人。郭靖刚学会降龙十八掌之亢龙有悔时,也是天天用。我有同学好歹练会了一首小提琴《梁祝》,从初中拉到大学最后娶老婆都靠这个。但也不能怨他,一门手艺,学来不易,多用用无妨——其实多少牛人做曲都是因为某句旋律提示,多少大师都是因为某个场景开始写小说,多少名导都是为了心目中某个镜头开始琢磨其他几百万个分镜头……

  但是呢,为了一招,为了自己特擅长那一招,特别凑其他整体来将就这一招,这就有些像小学生行径了——你可以说,哪个大师都或多或少会有这特色,但您藏得深一点啊。

  张艺谋导演的天才处,我们素所深知。一句大红大绿就一砖拍倒,有点委屈他了。咱往细了琢磨他最喜欢的意象:《红高粱》里,遮天蔽日的红,《酒神曲》,半封闭的酒庄,稀缺的女性资源,姜文与酒与青纱帐合演的雄性荷尔蒙;《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红,封闭的庄园,男权至上的老爷,作为妾侍、生存压力巨大的女性;《菊豆》里,伦理,情虐,染坊提供的大量颜色,封闭缺光的环境,巩俐不知第多少次被压迫然后求解放……甚至《三枪》也特意把闫妮往《菊豆》里的巩俐扯,油泼面特写出现若干次。等等,等等。张导喜欢封闭感,压抑,色调渲染,对诸如皮影戏、青纱帐、染坊、旧上海歌厅这些色彩感十足的元素,以及所有女性遭受压抑的细节。

  如果要简括张导的大多数电影,那就是:巩俐及其后续的影子,一次又一次,从某种封闭的环境里,举着某种艳丽华丽浓丽的元素,从被压抑被迫害的环境里往外冲。

  这么看《金陵十三钗》,剧本平稳,因果伏笔也妥帖,台词尤其似乎中文台词都很自然,可见刘恒和严歌苓的功力在,虽有若干细节比如玉墨自称“我13岁之前是个好姑娘”简直跟塞林格小说台词似的,但用“玉墨出身教会学校所以能用美国人的想法甚至好莱坞思维说话”也勉强解释得通……

  但是某些地方,张老师还是张老师。依然是封闭环境。依然是被压迫被迫害的女性。依然是风尘女子在关键时刻的精神闪光。依然是大量色调的渲染。这次最妙的,还是张老师招牌的“慢动作”这一招。我们知道,每逢这时候,就是张老师伸手胳肢你一把:准备眼泪啊,我要煽情了……这一次,士兵们千手观音式的联排冲装甲车是慢动作;教堂彩色玻璃窗翻来覆去出现过太多次慢动作;然后是末了,十三钗联手弹唱《秦淮曲》,慢动作——十三钗特意走台步一样,在教堂里并排扭摆款款而行,还金灿灿烂漫漫的慢动作,让好不容易准备开始感动的人忽然就跌进了现实:噢,搞半天唱戏呢……这就是张老师的排比句。实际上,张老师每次遇到这类元素,都会不淡定,都会像我在小学写作文用排比句一样铺排出来。

  但张老师聪明得很。电影小说等本质都是虚构作品。但如果依托了历史背景,就比纯架空容易得多,更容易渲染情怀把握主题。张导知道,如果当年《红高粱》没有末尾杀日寇那段戏,那么,一个酒庄伙计和老板娘私通这种情节,容易招非议。所以《红高粱》他把原著剪了不少,就是杀日寇这场必须保留。为啥?主题升华啊!

  所以,这次,定位于南京是不忘历史,杀日寇是反对侵略,控诉战争是反战主义,为风尘女子们张目是一种女权主义,以一个殡葬业者摇身一变而为神甫来拯救女学生是一种普世情怀和国际主义。这么主题鲜明、立场正确的电影,好比太极推手,可以卸掉许多劲力。

  这有点像我上小学时写排比句,被其他小朋友看出来了,说我只会这招还翻来覆去用,文不对题。于是我就专门写些口号类的,比如爱国家,爱人民,爱父母,敬长辈……这种你就无处下口,因为主题先行。站在一个准确的点上,规避炮火就容易多了。

分享到: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