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限价令推动电影远离奢侈化 回归大众消费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4日15:23  东方网-文汇报

  表面上看,限价会让制片和电影院的收入缩水,但是学者指出,适当降价带来的市场扩大效应,不仅能提高上座率,而且能促使电影回归大众集体消费的文化属性。

  150元票价贵不贵

  去年我国131.15亿元票房,比2010年增加了30%,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世界排名第三。不过,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去年电影市场留给大家的最深刻印象,莫过于《金陵十三钗》要求提高票房分成比例,还有IMAX3D《龙门飞甲》150元一张的正价票。对比票房规模前两位的美国和日本,我国150元的电影票究竟算贵吗?

  美国电影票价最贵的约30美元。在这样的电影院里,不准吃爆米花或者喝饮料,观众多是电影发烧友,对观影环境有严格要求。而一般的电影票在9美元到16美元之间,约合快餐店一份汉堡套餐的价格。而日本电影票价在1600日元至2000日元之间,相比20万日元以上月薪的观众,票价不到其工资收入的1%。有评论指出,在美国看一场电影占人均月收入的0.2%。国内大中城市月收入5000元的观众,看一场80元的电影,要占其月收入的1.6%;如果票价是150元,就要占超过3%。这样的开销是美国观众的8至15倍,是日本观众的2倍左右。

  不过,在讨论“限价令”的跟帖中,很多观众表示,目前电影消费其实可以绕开“正价票”。各种订票网站或者各种优惠卡,都能拿到半价左右的电影票。对于很多观众而言,看大片的实际花费应该在30元至60元。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订票网站的低价票,虽然增加了场均人次,但是有些院线的统计显示,由于票价缩水,有的场均收入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目前很多人都对电影高票价产生了心理阴影。所以电影观众的市场凝固在原有人群,不能有效扩大。”某院线工作人员表示,去年银幕数飙升至1万块,一些地方出现每场平均7人、票房200元的极端现象。“高票价成为培育新市场的障碍。”

  高票价利润哪去了

  与海外制片公司拥有自己的院线不同,国内的发行放映更像“超市模式”,电影“产品”要进入院线“卖场”,须以分账形式交一笔“进场费”。制片方往往面临两难:离开院线,影片价值无法实现;院线拿走的票房比例一高,影片投资又难以从票房分成中收回。

  1995年,《狮子王》以分账形式进入中国,为做热市场,美制片方只拿走票房总数的13%。这个比例后来被很多国内影片作为分账参考,导致电影制片方和院线的分账比例始终倾向院线。《金陵十三钗》上映前,曾希望将片方取得43%的票房比例提高到45%。别小看这两个百分点,对一部票房瞄准10亿元的影片,其中的差异将会是2000万元。冯小刚(微博)(微博)曾坦言,目前的分账不合理。“诚实的影院会按实际票价与制片公司结账,不诚实的就按最低票价结算。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真实数据被瞒报,每卖出一张票,按最低票价30元的43%计算,制片公司只能分得12.9元。”如此算来一部投资亿元的大片,需要770万人次观影。而制作方投入再生产的资本不足,最终将导致影片质量下降。一位学者在点评“限价令”时,坦言限价最终应该找到一种平衡。一方面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进院线,提高上座率和整体收益;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更合理的分配和监督体系,打开电影产业资本循环的良性通道。“电影产业的发展,除了考察总票房的涨幅外,还需关注单块银幕的产出以及进入影院的观众人数是否增加。电影是一种大众集体消费,必须去‘奢侈化’,让大家乐于消费。” 本报首席记者 王磊

(责编: pp)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