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是由父亲韩仁均和出版人路金波等团队合作共同“包装”出来的?虽然知名博主“麦田”在《人造韩寒》中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后,很快以道歉的姿态退出公众视野,但这并未影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因为,方舟子加入了!
【星球大战】
方舟子接过“麦田”的大旗后,带领一众“粉丝”不仅继续怀疑韩寒当年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成名作《杯中窥人》为其父代写,而且在1月19日至29日接连发布多篇博文,从成名作的硬伤、文史水平、写作能力等方面论证韩寒被“代笔”。
1月29日,韩寒委托律师正式起诉方舟子,要求其公开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韩寒表示,之前就有朋友打电话建议他起诉,但法院初七才开门,所以在节后首个工作日提起诉讼。因为韩寒不开微博,路金波“受韩寒代理律师委托”表示:律师团队在准备资料、公证、递交诉状过程中,预计需要3个工作日可知晓法院受理状况。
同时,韩寒的律师团队还代理了《萌芽》杂志社李其纲诉“麦田”的“1999年新概念作文比赛操纵案”名誉侵权案。路金波说,这个案子证据丰富,很可能会走快速简易程序,相关判例会成为“韩寒诉方舟子案”的部分证据。
【火花四溅】
韩寒:凡有人能列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2000万元,本人也愿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
韩寒:你在电脑前一坐就到凌晨三四点,我要是一口咬定你有个利益团队并假装说好像听圈子里的朋友说过,又说好似曾经和你辞退过的枪手吃过一次饭,那你这辈子都说不清楚,请问孤独坐在电脑前的你,你为了你的事业45岁头发就秃了,我给你这么来几句,你他妈的会不会胸闷。
方舟子:既然《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做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门》读做“三虫门”。如果是别人,则会不知道用典,想当然地读成“三虫门”。
韩寒:如果十几年前的一切都能对得严丝合缝,才叫串通起来对过口供。而这些有细微偏差的供述对事实毫无影响,无非就是类似我爸说十几年的某一天吃了一个鸡腿而我说我吃了一只鸡翅,这不能成为一个人不诚信的理由。
方舟子:在电视节目中口才木讷,判若两人。很少接受电视采访,是要掩盖“代笔”的事实。
方舟子:通过分析用语和用典,认为该文(《求医》)不可能出自17岁体育特长生韩寒之手,而是一位中年老病号的代笔……几位医生网友指出,根据该文对病情的叙述,并非疥疮而是肝炎。
方舟子:没有上过大学,但小说里多次提到大学生活,应该是有一个大学生在代笔。
方舟子: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何必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应该从地下爬出来崇拜他才对。
方舟子:不断有读者在我的微博上留言希望我做调查去领这笔赏金……结果惊讶地发现韩寒把从2006年12月13日到2007年9月18日长达9个多月的博客文章全删了,所以就在微博上感叹了一句“一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更让人觉得悬赏没诚意”。(后有读者以及新浪博客的编辑纠正说,这是在结集成《杂的文》时删掉的。)
方舟子:你到四五十岁时会不会秃顶,取决于基因,和你是否为了事业经常工作到凌晨没有关系。如果你没有脱发基因,即使在准备赛车的同时还在熬夜写文章也不用担心早早秃顶。如果有脱发基因,即使天天早睡也还会秃顶。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头发不比你少……但愿你没有携带着脱发基因。
韩寒: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的确有比同龄人多很多的阅读量和知识量,甚至故意去阅读一些生僻的书……我对很多只会掉书袋假学者很看不上,因为这都是我初中高中玩的东西,所以别用掉书袋来糊弄我,我高一的时候都能掉得吓死你。
方舟子:你前后供述对不上、和你父亲供述对不上的,都是涉及你的人生重大事件的问题(新概念作文大赛、《三重门》的写作、语文成绩的好坏等),岂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如果一个人及其亲人对一件事的说法不一,反复无常,说谎的可能性就很大。刑侦警察就是这么破案的,文本考据也是这么研究的。
韩寒:我不上电视是因为我不喜欢上电视,电视台的尺度是最小的,稍微说多一点就要被剪掉,而且我不喜欢化妆和捯饬,录电视也浪费时间。一个作家的口才绝对不能和这个作家的文采挂上等号……
韩寒:痒法不同,纯粹是披着医学外衣为了抹黑而故意抹黑……难道我痒的方法和痒的地方必须经过某人的同意吗?退一万步,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哪怕我什么病都没得过,我也可以这么写。希望这位朋友自己得一次疥疮,再得一次肝炎,他就知道了。
韩寒:胡闹。吴承恩去西天取过经啊?
韩寒:这件事让我明白,停在原地爱惜自己的羽毛也许并没有用,因为当你的羽毛太亮,反而更能引发一些人泼粪的欲望……我会飞出你们的射程,你们朝天泼粪,只会掉到你们自己脸上。
这场热闹或许
有斗嘴之外的价值
有人认为,国人喜欢看热闹,网民尤甚。名人之间的口水战,围观的人自然更多。韩寒和方舟子在文字运用上各有所长,两人“口水战”所掀起的波澜固然壮阔,但这一事件的看点却不全在“口水”上。一个充满质疑精神的打假斗士,一个充满进取精神的先锋作家,质疑和进取,这或许也是两人各自拥有巨量“粉丝”的原因。在事实未清楚甚至是不能清楚之前,抛开两人的恩怨和法律的评判,从第三人的立场来看,在这场质疑与反驳的热闹中所碰撞出的智慧火花,都会在无意间把围观者带往理性的方向。这,或许才是这场热闹最有价值的部分。王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