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作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曾在舞台上创造辉煌,陈佩斯演活了小偷、烤肉小贩、小心眼食客……做客“小崔说事”赛诗的白云、黑土,拌嘴都妙语连珠;还有赵丽蓉《打工奇遇》告诫商家要“货真价实”……而今年,央视春晚(微博)小品数量锐减,搞笑桥段乏善可陈。昨日本报采访诸多喜剧圈人士,为小品“把脉”,分析“小品不好看”的原因。
药效一
品出生活味道
观众喜欢看小品是因为它深入生活,比如陈佩斯、朱时茂(微博)作品表现了烤肉摊、馄饨店、录像厅发生的故事,但如今,小品结构落入俗套,常是家庭成员之间产生一连串误会,真相大白后煽情结尾。
《换大米》陕籍编剧吕宏强接受记者采访说:“小品,重点是个‘品’字,品味、味道,演一段小故事给人启迪。但现在呢?所有小品都在追求热闹、嬉闹,就像相声从讽刺变成歌颂,都变味了,老百姓还能喜欢吗?”龙年春晚,小品《荆轲刺秦》批穿越,另一个小品《今天的幸福》却用穿越逗乐,到底批还是捧,连观众都分不清楚。主题雷同,一味追求搞笑是当下小品的瓶颈。吕宏强说:“生活中能产生喜剧冲突的素材有很多。小品主题一般由晚会决定,他们一味要闹,要搞笑,其实不止观众,连编剧都会迷失。”
药效二
挖掘表演人才
观众一喊“不想再见春晚老面孔”,影视红星呼啦啦上台来,但潦草过眼留不下任何印象。优秀小品演员就那么难找?
担任多届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统筹的王宝社,昨日对本报记者说:“中国真正能演小品的演员数不出10个,演小品其实不容易。陈佩斯演话剧出身,他的小品风格倾向哑剧;赵本山更语言化,他甚至能给小品里加二人转,观众看着还不突兀。”王宝社说,小品表演非常考验演员的个人魅力,“演话剧有时间优势,演影视剧有镜头、灯光、音响帮忙,演小品要在十几分钟内连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该抖的包袱还都要响亮。小品其实很有市场,但教育、理论,及对小品演员身份认定的缺失,导致这行一直上不了艺术台面。如果能挣大钱,谁愿意苦哈哈地排小品?如果能演好小品,影视作品都能无往而不胜。”
药效三
潜心剧本创作
现在的小品总有一层褪不掉的浮躁,台词缺乏原创,与网络流行语频“撞车”。但对编剧来说,小品稿费与影视剧天差地别,前不久有消息称《相亲2》编剧只拿到5千元稿费。演员靠小品几乎无法谋生,小品成为春晚的“特供产品”,难免诞生急就章。
经典小品《张三其人》、《产房门前》中的陕籍演员杨新鸣,昨日接受本报采访说:“小品原本是戏剧学院学生上课时训练表演的一种手段,后被央视春晚启用传承至今。它诞生时,包括影视剧在内的文化产业并不发达,许多大牌的导演、编剧、演员,比如冯小刚(微博)、王朔当年都参与过小品创作。”与郭达当年同为西安话剧院演员的杨新鸣,回忆起当年排练小品的情景说:“那会儿,我跟郭达都还是年轻演员,看春晚小品这么受观众欢迎,就自己琢磨练小品,题材来自生活,什么卖凉皮的、旅游景点做买卖的……几个小品加上一些歌舞就去全国巡演好多场。但现在杂糅各种表演形式的小品,背离肢体表演的初衷,加上影视圈提供给演员的机会多样化,所以创作小品剧本和表演小品的人越来越少。”
药效四
跟上传播节奏
目前小品都只出现在春节档期。除了央视还有小品大赛,其他电视节目几乎没有小品的身影。市场不提供演出平台,也成为小品衰败的重要原因?
江苏卫视一位电视编导昨日道出其中缘由,“小品跟相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创作出一个好本子需要很长的时间。郭德纲(微博)去年封箱演出在我们台播出,当时他有个理论:传统文艺上电视,好处是让更多人了解你,但坏处是害怕创作跟不上传播。电视节目属于现代快速消耗品,一个本子、一个段子,观众不会想重复看许多遍,所以不是电视媒体不愿播出,是原创力跟不上电视消费的节奏。”
一群专攻喜剧演出的年轻人“开心麻花(微博)”似乎是找到了喜剧发展的良方,今年春晚表演的小品《今天的幸福》较为亮眼。导演闫非昨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其实‘开心麻花’是一个文化公司,喜剧话剧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今后也会发展电影、电视剧。平时创作灵感中有适合做小品的题材,也不会放弃。”
本报记者任奕洁
(责编: 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