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导演,一部话剧,一列地铁,一座城市,多种人生,爱恨情仇,悲喜交集,驶向哪里?
话剧《北京我爱你》由史航(微博)策划,史航、柏邦妮(微博)等微博红人编剧,杨亚洲(微博)、秋野、张亚东(微博)、罗康、陈奕名担任导演。五位导演跨界合作,各自执导一部短剧,共同完成一部以地铁为故事载体、以“不疯魔·不成爱”为口号,体现“北京我爱你”精神的微话剧。
第一个故事《女孩儿》讲述一个90后中学生抗拒传统价值观和教育方式的孤独成长故事,以独角戏方式将积淀已久的私人情感宣泄出来,无奈而让人心痛。
《2块钱》由玩摇滚的秋野自编自导自演,向观众展现了没带现金买不到地铁票的尴尬遭遇。台词颇有自嘲精神,极具黑色幽默,通过“小矛盾”折射“大社会”,反映了人到中年对命运、对社会的无力感和空虚感。
《以爱的名义》以自说自话方式讲述了一个亲情隔阂的故事,以爱的名义杀死爱,近在咫尺却彼此不了解,亲人的爱有时就像钝刀凌迟那样的持久和痛苦。
《痴女痴汉》很像《太阳照常升起》中陈冲演绎的故事,湿漉漉的,充满着爱欲的渴求和纠结,大胆而直白地探讨地铁中的猥亵事件,赤裸裸地讨论爱与性的依存问题。很多女性反映没看懂这个故事,或者不喜欢这种视角,女性对爱的渴盼比性的需求更多一点,她们更希望感情走向阳光,走向正常化。
第五个故事《地铁侠》比较糟糕,像是在讲几件乱七八糟的琐事儿,又像是在批判成功学是如何虚伪,表现形式和故事内容与前四个故事严重脱节,气质也不符。
最初听说这部剧的时候就在想:这是微话剧,还是话剧舞台上的小品合集?每个导演都有自己强烈的表达欲望,统一性、协调性可能是很大的问题。从演出实际效果来看,全场的过渡和场面控制还是非常不错的,同一个道具空间很恰当地包容了5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并实现了很流畅的转场过渡。秋野的现场演唱功力很强,歌词写实诙谐,为全剧增色不少。
虽然比预期好很多,但依然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台词中没有北京的俚语和民俗特色,彰显不出北京独特的城市气质。以地铁为载体的五段故事可以轻松移植到其他有地铁的城市,与“北京我爱你”这个剧名关联性不大,叫“地铁我爱你”也未尝不可。秋野在剧中唱了四首歌,表演戏份较大,出现场次较多,有点个人演唱会的意味。五个故事彼此独立,没有推进发展的主线,故事的衔接略显单薄,150分钟的演出依然只是5个片段的呈现而不是一个有大内涵的剧。
□Memory村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