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进天堂,美国人死后去巴黎。 ”生于巴黎的著名小说家毛姆,在美国写下的《刀锋》里有这样一句话,可以看作对本届奥斯卡最简明扼要的解读。
这一届的奥斯卡有着浓郁的法兰西风情:赢得各大主要奖项的《艺术家》从导演到主演都是法国人,内容则是法国人对好莱坞的致敬;包揽各大技术奖项的《雨果》虽然是美国名导马丁·斯科塞斯拍的,却从片名到内容都是对法国电影最初的致敬;最后赢得最佳原创剧本的《午夜巴黎》,则倾尽了伍迪·艾伦对巴黎的美妙情愫。
奥斯卡评委们有英国情结已是众所周知,但凡有英国特别是皇室色彩的电影及主演,几乎都会在提名中脱颖而出,《莎翁情史》当年击败了《拯救大兵瑞恩》,《国王的演讲》去年完胜《社交网络》,至于扮演伊丽莎白二世的海伦·米伦,获奖就如今天的斯特里普一样毫无悬念。可是别忘了,美国电影人骨子里从来都暗藏着对法国的崇拜,也许是美国对自己短暂的历史和文化不够自信,也许因为法国毕竟是电影的诞生之地。而法国电影人却秉承自己的一套传统,多少年来与好莱坞几乎没有交集。忽然之间,来自法国的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拍了一部向好莱坞黄金年代致敬的电影,不仅采用了黑白默片的形式,还嵌入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各种桥段——世间最难承受的惊喜,恐怕就是收获到来自暗恋对象的饱含深情的赞美,不难想象,这份幸福对美国电影人来说有多么猛烈。所以《艺术家》的获奖,早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
其实,无论《艺术家》还是《雨果》,无论谁向谁致敬,它们都是一封又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也可以说,这次的赢家是“电影”。从这一点来说,奥斯卡无疑值得我们尊敬,那些电影人不分年龄、国籍、性别,都是如此地热爱着电影本身。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能面对“你疯了”的指责,敢于大胆地拍出黑白片圆梦;已获终身成就奖的马丁·斯科塞斯以70岁高龄,敢于尝试用3D效果造出一座巴黎城;年逾花甲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迄今保持着一年两部电影的高产,敢于挑战撒切尔夫人这个棘手角色,并以无敌演技呈现了这个强势女人令人唏嘘的风烛之年。
电影已过百年,他们却仍是青春,所以我们爱电影,也爱着这些追梦人。
穆晨曦
(责编: Graceto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