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大赢家
独揽5项大奖
●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服装设计
●最佳配乐
有记者在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红毯上问乔治·克鲁尼再次冲击影帝感觉如何,他笑着回答说:我没有准备获奖感言,因为今晚注定是法国之夜。果不其然,继去年把橄榄枝抛给英国影片《国王的演讲》之后,今年学院再次向欧洲的“表亲”示好,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终极大奖颁给法国影片《艺术家》。
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和他的团队当晚五度上台,连片中的小狗Uggie也没落下,跟着跳上了台狂欢。这位自称“世界上最幸运的人”的法国导演此前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十项提名太猛了,尤其是对一部法国电影而言,还是一部关于好莱坞旧时光的法国电影。这简直就像好莱坞电影里的桥段,那种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但这一次竟然轮到了我,我成为童话的主角了!”
当然,得奖之后这个故事就更像童话了。一个履历表上只有四部影片的法国导演,一部3D时代里的黑白默片,一次毫不起眼的投资尝试(美国票房1500万美元),竟然成为好莱坞年度颁奖礼的最大赢家。哈扎纳维希乌斯为什么不爱3D爱默片?他的默片又是怎么成为现实的?且听他在下文慢慢道来。
现场特写(南方都市报(微博) 南都网)
明星小狗抢先领奖,导演向爱妻致谢
当汤姆·克鲁斯(微博)压轴登场,揭晓最佳影片得主是《艺术家》时,现场一片尖叫欢呼。这已经是当晚该剧组第五次被“点名”了。制片人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走到前排与影帝让·杜雅尔丹抱头亲吻,随后拉上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走向颁奖台,一众主创人员亦相继上台。有意思的是,人还没上场呢,片中那只最具人气的小狗先亮相了,引得台下再度尖叫和爆笑。第二次站在镜头前面,而且还是携爱妻贝热尼丝·贝乔(片中女主角)一起,导演简直有点不知所措,只好用他不太利索的英语例行感谢了一堆,然后大赞贝乔是他的缪斯,助他完成了这部电影。
幕后故事
导演的野心、演员的坚持,成就《艺术家》
与大多数的导演不同,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对当代题材不太感冒,“我喜欢现在的巴黎人,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可以天天见面,但如果在银幕上还要见到他们,那就太无聊了。对我来说,电影为人们提供了去其他世界或者时空的可能性。电影就像一部时光机,所以(还是)让我们去别的时代吧!”出于这个原因,他此前最有名的两部电影《O SS117之开罗谍影》和续集《O SS117:里约谍影》是对上世纪60年代邦德电影的致敬,这次拍《艺术家》时光再次倒转,更是直接去到了1920年代的好莱坞。
在3D时代拍默片“默片不靠演员全靠导演,真让人着迷”
“大约是在七八年前,我开始构思拍一部默片。这可能是因为我崇拜的大师他们都是从默片时代走出来的,希区柯克、福特、弗里茨·朗、刘别谦、比利·怀尔德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默片讲故事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依靠编剧、不依靠演员,完完全全要靠导演。这太令人着迷了,我认为这肯定会是一项伟大的挑战,如果我能够胜任的话,那该有多么激动人心!”
但遗憾的是,除了导演本人,没有一个人对此有同样的兴趣,“没人把这事儿当真,大家都在拍3D,我简直就像一个在F1堆里开2CV的人。”一直到他的两部谍战喜剧在法国大卖,才终于有人开始对他的这个念头产生信心。他遇到了影片的制片人托马斯·朗曼,“他不像其他人那样,他真的有在听我的想法,我从的眼神里看到,他也相信我们能够拍成。有了他之后,默片不再是一个梦想了,它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电影项目。”
然后他就开始着手准备了。为研究默片的用光与剪辑,哈扎纳维希乌斯疯狂地从大师那里汲取营养,从茂瑙的《日出》(Sunrise:A Song of Two Humans)到约瑟夫·冯·斯登堡的《帑暗之街》(Underworld)以及弗兰克·鲍沙其的《七重天》(Seventh Heaven),他看了“差不多100部电影”。当然,他偶尔也得努力地压抑自己,别把一些特别喜欢的电影看太多次,比如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SunsetB oulevard)和那部著名的歌舞片《雨中曲》(Singin‘in the Rain),因为“我会为故事借鉴一些,但我不希望借得太多,它们只是我的灵感来源。”
更令这个比利·怀尔德的超级大粉丝激动的是,为准备拍摄,他们还去好莱坞逛了一圈,去看了《日落大道》里的喷泉,卓别林的办公室,还有他当年拍《淘金记》的片场。这些在最终的成片里也有体现,因为后来他们当真借来了玛丽·碧克馥(M aryPickford)当年的宅邸用于拍摄,而男主角火宅之后醒来,他所睡的那张床就属于碧克馥本人!
让法国人来演美国人“讲好莱坞的故事,全世界都容易接受”
确定黑白默片的形式之后,哈扎纳维希乌斯开始为他的两员爱将———杜雅尔丹和乔贝量身打造剧本。刚巧他父亲的朋友、编剧让·克洛德手头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默片演员因为有声电影的到来而潦倒的,哈扎纳维希乌斯听完简直如获珍宝。因为从一开始他就确定,这必须是一个美国人的故事,“如果这是有关好莱坞的,全世界的观众都会更容易接受它,好莱坞的故事是全世界通行的,就像埃菲尔铁塔一样。”现在回头想想,一个美国人的故事,一段美国人的历史,美国人又怎么可能不特别偏爱呢?
短短四个月剧本就写完了。不过,尽管导演设想得兴致勃勃,默片这个主意却让演员们大为头疼。因为在普通影片里,他们可以通过台词来与戏中人以及观众进行沟通,但默片这一特殊形式无疑封住了这条比较容易的路。杜雅尔丹曾经陷入迷茫,“每天晚上我收工回到家里,看着镜子里同样的脸,我都觉得:这完全不像戏里需要的角色。”幸好剧组的服装部拯救了他,“只要一弄好头发,那种紧贴着脖子的头发,再加上一点胡子,我就完全走进角色了。”
回想从筹备到完成的一年半时间,哈扎纳维希乌斯坦承,“我们一直有在怀疑自己,一直都有疑问。”但庆幸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敢于不同让我们激动不已,感谢这份激动一直陪伴着我们。慢慢地,我们看到电影的可能性,然后再从可能变成现实。”
外界讨论
《艺术家》胜在形式?导演解释:主题其实是与时俱进的
每个人都在说,《艺术家》是胜在了形式,如果它不是一部黑白默片,而是套上了彩色外衣,那它的好运气可能就荡然无存了。这也是一些中国网友觉得影片不如《雨果》那么讨喜的主要原因。而事实上,对广大观众讨喜与否,向来并非奥斯卡那几千个评委们的首要考虑。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的看法是,《艺术家》除了默片时代、明星命运的起落,更重要的主题其实是“与时俱进”,“我们确实是回到了默片时代,看上去有点与时代脱节,但关注的是人,工业、技术发生改变,然后人被时代抛弃了。”
哈扎纳维希乌斯觉得,这一点会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20世纪之前,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待在同一个地方。但现在世界的变化是如此的快,你得不停地适应、调整,不然就会被淘汰。法国就是这样,很多在工厂干了一辈子的工人,50多岁了,结果现在失业了。很多人对这个都有共鸣吧。”
此后默片将大行其道?导演解释:不会!我还真想过拍成3D
自《阿凡达》之后,好莱坞3D满天飞,就连《伟大的盖茨比》这种默片时代的文学作品也要被改编成3D电影。那么《艺术家》走红之后,默片会不会成为新的宠儿呢?甚至把默片与3D结合起来?哈扎纳维希乌斯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两个字:不会。
“我觉得好莱坞比媒体想得更聪明,我不确定他们会不会拍,但我认为他们不会,”导演透露,“我们一开始筹拍的时候,因为没钱,我们想尽了办法,也想过3D。现在全世界的发行商都有3D设备,但他们没有片子,只有好莱坞有3D片。他们说‘如果你们有3D片,我们就买’。后来我真的花了两周的时间,认真想黑白3D默片这件事,而且还觉得这会是一种特别的影像。但幸好,后来我不用真的这么拍。”
南都记者简芳 实习生冼志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