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出炉后,微博上流出一条令人莞尔的评论:“作为一个编辑是很讨厌《艺术家》得奖的,这版面做出来都跟治丧委员会一样!”
此话透出两个信息:一是现在的媒体已经习惯了用缤纷的色彩和炫目的视觉效果来吸引和满足读者的眼球,整版的红毯秀便是明证;二是本届奥斯卡恰恰是对这一趋势的逆流与反动。
电影何尝不是如此?现在是数字高科技的世纪,有谁会想到这次的最大赢家居然会是一部黑白片?法国人阿扎纳维修用一部默片向早期好莱坞的历史致敬,而纽约人斯科西斯则用3D电影《雨果》向法国电影先驱梅里爱致敬。
两个电影发源国,居然在同一年度,用影像来相互致敬!因此,这两部提名数分居一二的关于电影的电影,也为本届奥斯卡定下了浓重的基调:回到过去,回到电影的最初。最初即最本质,也就是最为电影化的表达方式。
最佳女主角的得主是都快成戏精的斯特里普,她时隔多年后的再次胜出,既是褒奖更是追授。拿下最佳原创剧本的《午夜巴黎》,制造者是老而弥坚的伍迪·艾伦,影片中的角色一次次穿越到过去那些令人沉醉的年代。
还需要更多的例子来证明这就是一次奥斯卡的怀旧和致敬之旅吗?
从《阿凡达》到《雨果》,3D电影拿下最佳影片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数字和3D技术是否真的是电影的未来与精髓?《艺术家》这名字是否也投好了抱持“艺术大于技术”观点的人们?
要知道,奥斯卡评委中的大部分都是电影业的老人,对这些经历了电影不同发展阶段的老者来说,传统的东西无疑是最值得珍惜和留存的。去年《社交网络》输给《国王的演讲》大体也是这个原因,奥斯卡屡屡被人诟病“老龄化”也是这个原因。
电影的发展伴随着电影技术的升级换代: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每一次技术变革总带来巨大的艺术更迭和产业变迁。这里面既有电影越来越接近“造梦”功能的进步,也绝不乏曾经拥有的优良传统的瞬间失落。
而一个东西接近消逝的时候最是致敬和怀旧泛起的时刻。这种“回望”的姿势似乎是在寻求一种“失去”与“重获”间的历史平衡。
从去年的香港金像奖到今年的奥斯卡,从《打擂台》到《艺术家》,电影奖纷纷在用选票进行集体性的怀旧仪式,同时也是再一次追问电影的本质与精神。(叶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