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了戏剧冲突的电影,通常平淡乏味,是催眠的良药。不过,凡事总有例外。
电影《桃姐》,其实讲的是女佣钟春桃在老人院的最后时光。一个无儿无女的垂暮老人,中风之后住在老人院里,慢慢地等着死亡的来临,这样的日子实在无趣得很。桃姐人生的最后几年,和她的一生一样,平淡无奇。偶有波澜,也不过是自称干儿子的少爷来探望她,以及少爷的小学同学在一起吃卤牛舌时开始想念她的手艺,打电话给她念起儿时的歌谣……
许鞍华在《桃姐》这部电影里,用如此平铺直叙的方式,讲一个如此平淡的故事,按理说是最易让人生出困意的。然而,事实恰好相反,记者在影院里观察到,观众都看得津津有味,不仅睡觉的罕见,连上厕所的都少有。把他们“定”在椅子上的,自然不是戏剧冲突,而是电影流露出来的情感,以及那些饶有意味的细节和对话。
刘德华扮演的少爷,本是电影监制,请桃姐去看电影首映。看完两人牵手走在街上,开始了一段对话。
桃姐问:“我看到有很多人,中途离开,我以为是去上厕所,但他们去了就没有回来。”
刘德华回答说:“人家觉得电影不好看,借口离开,以免散场时遇到我们尴尬。”
“不好看?怎么可能?我觉得好好看!”
“真的好看?那你怎么中间有一段睡着了?”
(尴尬地笑)“赫赫,没有。我那是眼睛涩、眼睛涩啦……”
类似这样白色谎言被戳穿的情节,在片中可谓俯拾皆是。比如刘德华因为穿着很随意,被人误会是修空调的,随后陪桃姐在食肆吃饭时又被食肆老板误认为是出租车司机,他回应食肆老板:“你看我像出租车司机吗?其实我是修空调的。”
一部在剧情上平淡而缺少戏剧冲突的电影,就在这些生动细节的浸润下逐渐饱满起来、鲜活起来。细微之处最动人。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从这些细节里流淌出来,流进了观众的心里。
杨莲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