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羊城晚报记者 王正昱
内地的一些电影投资客亦如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LV总店的同胞们那样出手阔绰,花大价钱请香港电影人来给自己的项目贴金,直到把这些“北漂客”变成和他们一样只认钱。
在上周的采访中,碰到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电影桥段值得玩味。一个是在《桃姐》里,刘德华、徐克和洪金宝饰演的三位香港电影人,用一出苦肉计“诈取”内地老板更多的电影投资资金。另一个桥段则出自《春娇与志明》,香港人张志明(余文乐(微博)饰)被同事说服去北京工作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北京的钱好赚,同事过去不久,就在北京买了一套400平方米的大房子!
从许鞍华和彭浩翔(微博)两位导演对作品一向的苛求态度来看,我相信这两个桥段一定源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主角就是那些跨过罗湖北上的香港电影人。与当初喊出的“振兴华语电影”的口号形成对比,这些“北漂”导演的故事如今成为同行作品里的高级笑料。
再有一年,CEPA规则下的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制度将走过第十个年头,我们对于合拍片的态度也早已不是当初那副翘首以盼的样子。记得4年前,我用4万字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去梳理CEPA后合拍片的发展脉络,讲到审查制度、文化差异、工业化程度不平衡等,但现在看来,我当初有些感情用事地默认了一个观点:所有北上的香港导演,都有一颗对电影虔诚、敬畏的心。
“钱”是打破这一理想期待的罪魁祸首。浮华的古装片、用人海战术堆砌的贺岁喜剧片、情感错位的爱情片,再加上那些三番五次被翻拍的经典香港电影,就是观众在近年来看到的主流合拍片。之所以按这样的大类来分,是因为几乎没有一部合拍片可以让我印象深刻到能记住具体名字。倒是个别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圈钱的事情,在行业内部流传甚广。当然,造成这一尴尬局面并非“北漂导演”单方面的原因,内地的一些电影投资客亦如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LV总店的同胞们那样出手阔绰,花大价钱请香港电影人来给自己的项目贴金,直到把这些“北漂客”变成和他们一样只认钱。
而更让影迷伤心的是,除了要忍受一部接一部的低质量合拍片外,以前被用来当作“精神食粮”的纯正港片也在逐渐消失。精英都跨过罗湖北上了,谁还来耕耘那块曾经辉煌的“自留地”?《春娇与志明》里有一句台词:“这些男人过了罗湖,就不能当人看了。”我觉得这句台词用在某些香港导演身上也很合适:过了罗湖,你们到底是掘金者还是电影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