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电影市场,读者群中囊括大多数好莱坞人士的《洛杉矶时报》更是不例外。不过2012年3月11日,该报没有着眼在中国的票房、导演或者明星,而是关注中国的影评人群体。这个连中国人自己都不太重视的行业,成为了该报长期系列“电影中国”(Reel China)的报道对象。
在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是个高山仰止的名字。在星光大道留星,受到普利策奖褒扬,所有影评人看似遥不可及的荣誉,都成为了他家书房的摆设。电影工业蓬勃发展的中国,是否拥有像伊伯特一样的影评标杆?《洛杉矶时报》称,周黎明就是,该文的标题便是“He's Beijing's answer to Roger Ebert”,可意译作“他是中国版的罗杰•伊伯特”。
文章称周黎明为“中国最著名的影评人”(China’s most famous film critic),而他连续十年刊登影评专栏的《看电影》杂志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杂志”(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film magazine in China)。周黎明除了本职工作,还写作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电影评论与电影业分析的专著。
该文特别讲述了中国影评界的“红包”现象,提到一个盛传的笑话,说某些影评人写一篇影评拿一个1500元的红包,不写则可以拿到3000元。《洛杉矶时报》的文章还披露了张艺谋手下团队不让周黎明提前观看《三枪》的事,因为“他们大概知道该片质量不佳,周黎明不可能对它进行夸奖”。
文章开头写道,周黎明成为影评人属于偶然。2001年,他仍身居美国硅谷,利用空余时间为国内媒体撰写西片影评。“我写的影评都是类似《卫报》或《洛杉矶时报》的主流媒体风格,这大约是我较快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因为当时没有人写我这种文风的影评。”的确如此,周黎明的影评风格自由,有趣亲民,与当时沉闷的学院派影评形成鲜明对比。那一年,他的影评就超过了100篇,从莱德利•斯科特的《黑鹰坠落》到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这些影评起先刊登在某门户网站,后固定出现在《看电影》杂志。仅仅一年时间,周黎明的影评便集结成册,收录到《好莱坞现场报道》一书中。(他后来相继出版了十来种电影书籍,包括《好莱坞启示录》、《莎乐美的七层纱》和《四面楚歌》等。)
在打破20亿美元年度票房纪录的中国,跟周黎明相似还有一批有影响力的影评人。《洛杉矶时报》的文章还采访了《南方周末》李宏宇、在芝加哥大学就读博士的黄小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以及木卫二等影评人。该文特别提到一个名为Cinephilia.net的影评网站,这个网站受美国的影评网站烂番茄启发,把西方影评翻译成中文,刊登本土影评人的文章,联合各大媒体记者第一时间发回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消息。
尽管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没有完全成型,像周黎明这样的影评人也尚待挖掘,但随着政策规范和培养机制的创新,好电影一定会越来越多,电影评论的质量自然会越来越高。《洛杉矶时报》的文章提到了贾樟柯筹款一百万元人民币,赞助优质电影评论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