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牧师(克罗德·莱杜饰演)刚从神学院毕业,虔诚地来到昂布里古尔担任神职,但当地人早已不再重视信仰。生活条件的艰苦让年轻牧师原有的胃病日趋严重,但病痛的折磨远远不如其精神上所受的煎熬。出于关心,牧师拜访了伯爵家的城堡。伯爵和路易丝小姐有私情,而伯爵夫人深陷在丧子的悲恸中不愿自拔。当牧师再度前往劝诫伯爵夫人时,夫人受到极大震动,大段对白表达了她的思子心切和对上帝的嫉恨。影片情绪走向高潮的同时,夫人与牧师的关系瞬间显得极为友善。而这一切被伯爵的大女儿香黛尔误解,散播了对牧师的谣言。第二天,当牧师收到伯爵夫人感谢的信件和礼物时,伯爵夫人已在夜半因心绞痛发作去世。最后,牧师被胃癌夺去生命,画外音是他临终的呢喃“一切皆为圣宠”。银幕上,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在白墙上投下光影。
《乡村牧师日记》改编自乔治·贝尔纳诺斯的同名小说。布莱松不仅没有在小说之外增加任何情节,更以典型的布莱松式旁白照搬了小说里的日记原文。这部电影被电影理论家巴赞誉为“比原小说更具‘文学味’”,并就这种“对原著的忠实”曾分析道,“那是因为他的‘忠实’是以创造性方式打破原格局最隐蔽最内在的形式。”乔治·贝尔纳诺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有气质的作家之一。布莱松曾先后两度改编贝尔纳诺斯的小说(另一部是《少女穆谢特》),因为他认为乔治·贝尔纳诺斯在寻找人的灵魂。
影片的关键场面正是伯爵夫人跟年轻牧师关于上帝和精神拯救的对话。这场戏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电影中最著名的电影场面之一。伯爵夫人在同样忍受着灵魂煎熬的年轻牧师的引导下,由遗弃上帝转而进入愤恨上帝的阶段,这也表明,她已经重新回到了对上帝仍怀有感情的世界,直至后来平静下来,皈依对天主的信仰。而牧师的这一功绩却被片中其他角色视作罪恶,他就此彻底被世俗社会放逐,也同时踏上真正的自我救赎之路。这是布莱松对宗教和个人命运思考的深度所在,更让观众在电影进入尾声时受到莫大震撼。
“简约”是《乡村牧师日记》在叙事和剪辑上的最大特征,而这种极简风格更是布莱松首要的电影主张之一。影片的叙事不仅在可见的镜头画面上展开,还大量存在于镜头与镜头相切的“负空间”中,让观众自己去想象省略的情节,影片节奏得到大幅度推进。至今看来,这种手法仍是十分先进和难以逾越的。另外,他还一再强调指出,“电影不仅在于镜头本身,而更是各镜头联系起来的方式。就如同一位将军曾告诉我,战斗常常在两张地图相交的地方打响”。法国导演特吕弗曾这样评价布莱松的简约手法,“布莱松的确常用门把手或腰带而非人物来开始一个场景,但这难道不是为了节省、为了推进、为了让人期待、为了有所保留、为了使人渴望,而最终为了在更为重要的时刻显出人物的脸吗?”
《乡村牧师日记》是布莱松第一部对电影有自觉意识的作品,其严谨恪守的电影原则和诸多布莱松式的电影书写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影片更深入探讨现实社会的物质困扰及精神最终得以解脱的神学和思想命题;而且就世界电影发展史而言,其杰出贡献在于,让电影真正成为了与文学平等的艺术形式,并由此充分显现出电影艺术本身的美学功能。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欧洲电影研究中心主任,文章有删减)
布莱松回顾展放映影片简介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1945)
(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
剧情/爱情 86分钟
【简介】 影片改编自法国启蒙时代作家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中的一个段落。
伊莲娜是个上流社会的女子,她感到自己被情人让疏远,为了不至于颜面扫地,她企图使对方感觉是自己先怠慢感情,结果让情人更加远离。第一招失败后,被抛弃的伊莲娜试图利用见异思迁的舞女阿涅斯复仇。在伊莲娜的故意操纵下,一次布劳涅森林见面会上,阿涅斯走入了让的视野。让成功落入圈套,被阿涅斯诱惑上钩,爱到无法自拔后终于走向自我毁灭。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是布莱松第二部剧情长片,与他后期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里布莱松找来了专业演员,细致地刻画了女主角的复仇心理。电影镜头的运用也有异于后期较为冷峻的呈现方式,但布莱松独具风格的导演手法已然成型。
《死囚越狱》 (1956)
(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ou Le vent souffle où il veut)
剧情/惊悚 99分钟
【简介】 故事取材于真人真事,通篇展示了一个永不言败的越狱英雄如何在被囚禁的单一空间里,一次次地冲破禁锢。1943年的德国,男主角被禁闭在法国里昂的蒙特吕克城堡里。他构想着天衣无缝的逃亡大计,却忽略争取时间的重要。当他还没来得及将一切越狱准备布置妥善时,就已经受到了即刻死刑的审判。从迷惑,不安,犹豫,到越狱成功后的“自由”,让观众和电影共同完成了一次冒险旅程。
布莱松是个很执著于电影声音运用的导演。《死囚越狱》使用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曲》作为主题音乐。真正制造整个氛围的是声音:火车经过的嘈杂声,纳粹士兵的脚步声,囚室门的开启和关闭,枪决囚犯的枪声,用汤匙撬门时发出的声音等等。角色的语言倾诉出他的心理,但电影的声音却告诉观众角色所面临着的危险。当主人公越狱成功,观众从影片中所得到的体验,也已然超越了视觉和听觉范畴。
《扒手》 (1959)
(Pickpocket)
剧情/犯罪 75分钟
【简介】 米歇尔是个独来独往的年轻人,他游荡在巴黎的地下铁和车站行窃。电影的主角应该有两个,除了小偷米歇尔之外,还有一个是他的房间。在这个小偷的房间里堆满了书,而和钱财相关的东西,只在一个破陋的小角落里藏着。受到哲学书的影响,米歇尔觉得自己并非一般人,他感到偷窃并不是一种犯罪,而是一种艺术行为。
米歇尔乐于生活在自己制造的世界里,布莱松用自由的时空和流畅的切换为这个小偷制造了并不压抑的环境,然而它却是不安的。偷盗带来的喜悦并不足以让人感到舒服。
电影一次次地“配合”着男主角展现他的偷盗艺术。从灵活的手指到无所畏惧的脸部,从米歇尔的日记到他脑海里时而出现一道哲学光芒。镜头不带任何修饰和评判地紧盯着米歇尔的手,当观众看懂了这只手如何运作,如何完成每一次“任务”后,也是主人公感到自己的“艺术气息”快要用完的时候。这时候,米歇尔的落寞也许并不在于自己终将被绳之以法,而是他作为“艺术家”被注定的孤独。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仍然没有使用职业演员,没有戏剧性的演绎。
《驴子巴勒达扎》 (1966)
(Au hasard Balthazar)
剧情 95分钟
【简介】 驴子巴勒达早些年跟着玛丽和雅克生活在法国的田园,它是孩子们可爱的玩物。后来孩子们的父母出现了问题,雅克不得不离开从小一起玩大的玛丽,驴子巴勒达也被玛丽抛弃。孩子们长大了,驴子的遭遇变得越来越悲惨,在面包商手里受到虐待,逃走后又躲到一个马戏团里被人训练。经过不同人手的一次次贩卖,但被卖的原因,驴子一直搞不明白,也无能为力。当巴勒达被一个视它为圣徒转世的老人收养时,所有的艰难眼看就要结束,然而驴子的生命也奔波到了终点。
这部以驴子为主角的电影里,布莱松在叙事、声音和画面构图上都极为简练,它像是一则超然纯真的寓言,也像圣书里的静默一页。
《武士兰士诺》 (1974)
(Lancelot du Lac)
剧情/战争 85分钟
【简介】 兰士诺原为中古时期亚瑟王手下圆桌武士之魁首,但他却与皇后展开了热烈的爱情。征战数度,兰士诺率亚瑟王的武士们策马穿过一片充满黑暗、险象环生的丛林,仍未能替亚瑟王寻得圣杯。一无所获回到宫殿后,武士兰士诺对失败感到深深自责。兰士诺认为正是自己和皇后的偷情招致上天的惩罚而摧毁了这次神圣的使命,于是挥剑怒斩情丝,兰士诺把被叛通奸罪的皇后营救了出来,并送还给亚瑟王,却不获亚瑟王和皇后的理解,反被引退归林。
但兰士诺仍无法放弃他的愚忠思想,化身成一位神秘黑衣武士,终于在一场为保卫亚瑟王的名誉而出战的武林大会中,血染沙场,马革裹尸。
《钱》 (1983)
(L'argent)
剧情/犯罪 85分钟
【简介】 一张500法郎假钞经过层层转手,落到了送货员伊万手里。从此伊万便祸不单行:当他作为一名无辜者准备付账时,突然被警方逮捕,他带着两名警察回到摄影器材店,希望老板能替他洗清罪名,结果老板装作不认识他。警方指控他参与了一桩假钞贩卖案又把他送入了监狱。被释放后,充满仇恨的伊万用一系列似乎无法理解的凶杀把自己的命运引向不可见底的深渊……
这是一个沉重而绝望的故事,不可挽救的悲剧宿命把一个无辜者的苦难推入了极端暴力。布莱松构建出的人和事,似乎永远无法从各个零散事件的起因结果中做出表面推断。电影改编自托尔斯泰的小说,《钱》是布莱松的最后一部电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