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蔡晓玮 李云灵
当席琳·迪翁《My Heart Will Go On》的歌声再次在影院响起,大多数人将在炫目的《泰坦尼克号3D》幻境中穿越回14年前的春天。那一年,这部好莱坞大片一刀未剪在国内上映,创造了多项纪录——最长放映时间、当时的最高票房3.6亿元,制造了各种话题——从露丝的全裸镜头到影片的制作方式。
80后那时还都只是中学生,蹭着父母单位的票去感受这一场爱情启蒙的少,在家里或者在学校攒着纸巾看VCD的多;60后、70后则正当年,电影院里的情侣唏嘘着电影里的生死恋,转回头从小摊上买回一张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大招贴。
今天,这部经典大片选择在泰坦尼克号百年前的起航之日重临内地影院。虽然故事耳熟能详,但每个人去看的不只一场电影,也不仅是身临一次3D,更像是去赴一场穿越的约——15年,这部影片从不被看好到经典归来;14年,从中国人的“大片启蒙”到如今的集体怀旧。故事仍然在上演,各种电视剧、纪录片、展览层出不穷,而泰坦尼克在这个意义上不断起航,永不沉没。
曾被嘲笑将沉没的大片
1998年,制作经费就高达1.9亿美元的《泰坦尼克号》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横扫奥斯卡,在典礼上喊出了杰克在片中的台词“我是世界之王”。时隔14年后,《泰坦尼克号3D》于北美当地时间4月4日首映,怀旧之情让本片的北美首周末票房停留在1700万美元的级别上——成绩只能说是不温不火,和去年因为3D转制而重登票房榜榜首的《狮子王》(首周末票房突破3000万美元)相比,更是相形见绌。然而,即便这样,媒体口碑仍然不错,因为谁也不知道3D版是否会复制97版的遭遇,用耐力和时间赢回票房。《泰坦尼克号3D》和1997年初上映时的境遇截然不同。
1996年11月,若干记者被挨个邀请,进入卡梅隆在墨西哥的拍摄现场。片方力图用拍摄现场所呈现的宏大景观来力证影片虽然已经超支,但并未失控。但与此意愿相悖,探访完现场之后,《时代》杂志以一篇题为《咕噜、咕噜、咕噜》(Glub,Glub,Glub)的“著名”文章来预测这部电影的前景——终将沉没,血本无归。时间快进15年,3D版上映,愿意买票进入影院为露丝和杰克唏嘘者仍然熙攘,虽然也有少许评论称3D影像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或者勇敢建议应该精简镜头将老年露丝部分删去,但总体来说,口碑上佳。就连当年写下《咕噜》一文的记者也忙不迭再写一篇背后的故事来作澄清,再次描写当年片场的宏伟场景,并喊冤称这个臭名昭著的标题是在纽约的编辑所拟,与己无关。
事实上,在1990年代,一出没有任何大明星(两位主角当时还没大红大紫)、最终结果是悲剧的水上时代剧普遍不被看好,何况还有令人咋舌的预算——在制作中期,就有传言称制作成本已经临近2亿美元,而福克斯公司设定的投资底线是1.1亿美元。执掌这一切的卡梅隆,当年42岁,却有着诸多“恶名”——从《深渊》到《终结者2》再到《真实的谎言》,他的电影没有一部不严重超支;另外,他的工作狂倾向也尽人皆知,在拍《真实的谎言》的时候,他就曾威胁要将任何敢于要求一丁点休息的人就地解雇。“这更像是一部由大明星担纲的动作片的现场,而不是由初出茅庐的凯特·温丝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担纲的时代剧片场。”当时的《时代》杂志评论说。
那是一片整整40英亩的土地,被一艘长达775英尺、几乎原样复制泰坦尼克号的模型船所占据,船体中包括17万加仑的油箱,这保证它可以向低处倾斜。卡梅隆对超支的解释是:“我们正在创作奇观,而奇观就得花钱。”对于自己对剧组的苛刻,卡梅隆同样供认不讳:“当我们一个小时花掉25000、35000或者45000美元的时候,而我又是脚踩油门的那个,不耐烦就是我的工作。”
这一大规模的超支事件甚至惊动了福克斯影业的母公司新闻集团的老板默多克。到了1997年夏天,影片还没有完成,默多克来到卡梅隆的工作室看了初剪,他的评论几乎和《时代》如出一辙。他对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说:“我知道你为什么会喜欢这部电影。但是,它终究不是《空军一号》。”(默多克在前一晚观看了有动作明星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空军一号》)即便在上映之前,福克斯也对其赚钱不抱太大希望,而一味向外强调影片的质量,“这不是今年最好的影片,而是这十几年来最佳的影片”,“有史以来最好的超过3个小时的影片,但还是会损失一些投资”。
然而,最后的结果是,虽然上映初期成绩平平,《泰坦尼克号》却韧劲过人,最后蝉联北美票房榜榜首长达15周之久,在全球卷获18亿美元的票房,将卡梅隆变成了“卡神”。而当年写下《咕噜》的记者则只能在15年后重写篇章,“12年后的《阿凡达》也像《泰坦尼克号》一样,让很多怀疑论者想要收回自己当年的言论。”
一部启蒙了中国人的大片
征服北美之后,1998年4月9日,《泰坦尼克号》正式登陆中国内地院线,开启了其神话般的上映最长时间、赢得(当时)最高票房的中国之旅。而这也是国内正式引进国外分账大片的第四个年头。
1994年底,第一部分账大片、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动作片《亡命天涯》在国内上映,此后,《真实的谎言》等接连上映,让进口大片某种程度上成了动作大片或者间谍片的代名词。当时片中的追车等动作场面让观众津津乐道,而《泰坦尼克号》显然并不符合这一类型“惯例”。在当年的海报上,介绍语只是从技术层面定义了这部影片——“美国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而导演本人似乎成了海报上的唯一亮点——“《异形》、《真实的谎言》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又一巨作”。上映后的第二天, 199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上就登出了《泰坦尼克号》新闻图,写道:“耗资两亿六千万美元的电影片《泰坦尼克号》已在我国各地上映,成为观赏热点。”最终这部电影在中国创造了3.6亿元的票房纪录,而这个纪录直到2009年7月《变形金刚2》上映后才被打破。
上海联和院线副总吴鹤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泰坦尼克号》1998年4月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5个月前,刚回归祖国怀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引进了这部电影,港译《铁达尼号》,当时影院方面还特地跑去香港提前观影,回来再制定宣传方案,但遗憾的是,香港场场爆满,最后也没如愿看成。但是当时港台方面的一片赞誉声助推了内地院线对影片放映的信心,“这片子在北美上映的时间是1997年12月19日圣诞档期,积累了一定的口碑,还有港台先引进后的一些报道,说有台湾观众看了28遍。当时我们对这个片子都非常有信心。”而且当时进口片引进政策实行仅3年,每年的份额只有10部影片,对于电影院的记忆被革命战争片占满的中国观众来说,1994年《亡命天涯》和1995年《真实的谎言》只是开阔国人眼界的一次试炼,而《泰坦尼克号》才是对“大片”的一次完整定义。而在正式放映的当日,大光明、上海影城两家影院座无虚席,吴鹤沪回忆当时的盛况:“当时因为是胶片放映,影院都要排着来,分首轮放映和二轮放映,为此影院之间的竞争格外激烈,首轮放映的影院场场爆满,放了两周,二轮放映的影院依然火爆,虽然《泰坦尼克号》的票价在当时算是贵的,要卖到五六十元,但几乎天天排队,还记得有观众,在影片放完字幕后,坐在影院里迟迟不愿意离去。”
和业内媒体的关注焦点聚焦于电影制作产业本身不同,作为观众,感触则更加直接——感动,落泪,“相信了爱情”,甚至有人不止一遍去影院找“感动”。各单位也开始分发包场电影票券作为福利。这样长达大半年的全民“泰坦尼克”的后果可谓“刻骨铭心”——无论你当年有没有进电影院,基本上都对《My Heart Will Go On》耳熟能详,因为这首歌几乎在街头巷尾反复播放了长达一年时间;而杰克和露丝在船头“展翅飞翔”的经典动作则一再被各种搬演,颇为极致的一个版本是传言某地正要建造一座类似形态的大楼。更直接的反映是,迪卡普里奥成了当年少女心中白马王子的首要人选,各种海报、卡片颇为抢手。虽然,如今,迪卡普里奥对《泰坦尼克号3D》并不感冒,甚至缺席北美首映,刻意和自己的王子时代告别,但无可否认,正是这部影片为迪卡普里奥成为马丁·斯科塞斯的缪斯铺平了道路,进而演化成如今的这个胡子拉碴、肥胖版的魅力演技派大叔。
正如卡梅隆所说:“已经有整整一代人没在大银幕上看过《泰坦尼克号》了。通过精心细致的数码修复以及煞费苦心的3D转制,无论对新老观众,都会是一场史诗般的观影体验。”可以预见,有很多人等着进影院,无论是影院版和VCD版都看过的80后、根本错失观影机会的90后,还是曾经在影院的黑暗里掉过泪的观众。相较于北美票房的平淡表现,甚至有媒体称《泰坦尼克号3D》掘金的希望就在中国。无论3D版是否将掀起又一波观影狂潮,《泰坦尼克号》的所有意义实际上已经被定格在了1997、1998年——关于创作者的勇气、对电影视听效果和故事呈现的完美主义追求。就像时隔14年,当年的学生、如今的导演陆川谈起这部电影时所说:“在电影学院的时候,我们上课谈的、讨论的都会以艺术片、文艺片为主,那时候觉得好莱坞的大片都过分商业化,很俗气,心底有些看不起,看了这部电影,才发现原来商业片也可以打动人心。”陆川说,这部电影让他改变了对商业片的看法,“不管你要表达什么,你都要贴近受众,要有打动人的情怀,而且这是电影,你要给观众视听上的震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