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启波
说实在的,在观看《初到东京》之前,我对有关中国导演拍摄日本相关的电影多少有些遗憾,这遗憾更多是因为创作者本身的偏见,他们早在潜移默化间就不觉戴上了有色眼镜,而很少有人愿意理智客观地去研究日本人的实际生活以及这个民族的性格。因为缺乏更多的了解,加之两国政府及民众彼此间复杂的难以完整去描述的微妙关系,导致中国导演创作的影视作品一旦故事或题材与日本有关,大多数作品都会有一个很明显和共同的标签:偏见、误会。
历史的原因相信国人大多不陌生,而现实的日本民众的生活种种,我们了解得更多都只是局部,或被有意无意放大缩小的局部。但我认为,激烈的对抗或敌视只是戏剧冲突最低级的表达方式,而高明的影视作品往往不屑如此。只知道表达仇恨与对抗的创作者,其实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积累的缺失以及狭隘导致,这样的人其实是完全不懂得什么叫爱,过分强调和沉湎于仇恨表达的同时,其实是在曝晒内心的自卑。
从这一角度而言,旅日多年的蒋钦民导演对于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了解更加完整和客观得多。《初到东京》所表达和呈现的故事本身,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影响,用平等、平和的视觉,讲述了中日两个国家民众交往的生活场景。尽管电影中没有直接的文化差异的剧烈碰撞或冲突,但却是通过分属两国的主角的生活细节将这种文化差异巧妙地呈现出来。我相信,影片创作动机来自导演自身的体验,否则他也不会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寻找机会去完成这部电影。
《初到东京》的一干主演中,我最推崇的倍赏千惠子,她在本片里饰演的是一个性格倔强坚定的老太太,用表现完美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作为日本殿堂级的表演艺术家,她主演的《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车站》等经典影视作品,不但影响了中国几代观众,至今仍为不少影迷所津津乐道。
看影片时,我想起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所著的《菊与刀》一书,对照着电影《初到东京》,其实能给人不少启示和思考,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何时能让普通民众间像你来我往如相互串门呢?我欣赏《初到东京》的地方,也正是基于创作者开放的创作立场。如此周折最终成片,实属不易,但同时要指出的是,导演过多出于商业的考量而在剧情上增加的枝节,这样的调整增加了不少利于售卖的噱头,却也让叙事结构变得有些凌乱。其实,真的可以更纯粹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