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泰坦尼克号》:十四年长过百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9日14:59  武汉晚报

  据说,3D版《泰坦尼克号(微博)》把中国市场视为重地,詹姆斯·卡梅隆将亲自来华宣传,“泰坦尼克号”首航纪念日被选为内地上映日——当然,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里,恐怕有不少都选在这天上映,但内地观众,很愿意把这种重视,作为自己热情的依据。

  排除我们因为自恋导致的夸大,这种重视也蛮有道理:1998年春天,《泰坦尼克号》内地上映,在盗版影碟已先行多时的情形下,依旧收获3.6亿元票房,占当年内地电影总票房的将近四分之一。《泰》甚至催生了许多衍生现象:电影票上印制商业广告的出现,与电影有关的图书、明信片、电话卡、纪念封的出现,以及全民影评狂热的出现。《泰》因此被视为“中国融入全球文化消费品市场”的标志,尽管,从1994年开始,内地就开始引进大片,但直到《泰》登陆,电影为内地百姓制造一个与全球同步的精神共同体的功能才开始凸现。

  不可否认,《泰》受到欢迎,首先因为它是电影技术的里程碑,全球18亿美元票房,是对这个里程碑的确认。但在中国,它受到欢迎并被久久惦记的主要原因略有不同,那时的内地观众,正处在某种程度的电影饥渴之中。引进大片已经导致审美疲劳,本土电影萎靡不振,还在白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泰》在此时君临,简直是瞌睡时送上的枕头,逃难时天降的肉包子。

  《泰》格外受内地人偏爱,还因为,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个具有理工思维的导演,《泰》是理工思维的电影。卡梅隆不是电影学院出身,家人对他的职业期待是工程师,青年时代,他就读于名为富勒顿学院的两年制大专,主攻物理,课余还兼任精密模具工。离开学校之后,他曾是卡车司机和机械师,直到加入罗杰·科尔曼的电影公司。而罗杰·科尔曼,卡梅隆电影生涯里的第一个老板,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毕生沉迷于计划和控制,热衷于用最小的成本制造出银幕奇观。卡梅隆虽然对科尔曼解雇他感到不满,但他走的也是这样一条创造之路。

  《泰》显示的是一种大的趋势的开始,“人”越来越不重要,技术创新和银幕奇观才是王道,那个宣扬明星个人魅力和价值的“巨星时代”已经慢慢结束。卡梅隆属于未来,属于那个人在自己的创造物前感到羞愧的新世纪,这和内地导演全然不同。对于已经嗅到了未来的金属味,却又不能在本土电影里获得满足的内地观众来说,卡梅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也是宁浩(微博)赢得那么多期待,并成为当下影人中坚的原因,他工作室的同事,认为他更接近一个科学家,和他合作过的编剧,认为他是那种结实的天才,是帕斯卡尔,而不是兰波或者波德莱尔。

  当然,内地观众对《泰》的期待里,也不是没有感情成分,1997年后的十四年,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动荡的十四年,这十四年,在时间的长度上,和世界各处都没什么两样,但在密度上却长于百年,所以,在与《泰》有关的微博、评论里,有那么多对照、怀念:“十四年前和你一起看《泰》的人是谁?”《泰》是时间荒野里的一根纪念柱,拴系着一百年密度的往事。

(责编: sunny)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