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明与百年艺术的碰撞、东方传统与银幕光影的交融,既会给北京文化奉上连台好戏,更会为电影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杰克和罗斯相拥在冰冷的大海,纳德与西敏纠结于日常的困顿,雨果在巴黎火车站中走进秘密的源头,这些让人难忘的镜头,近日都汇聚于北京的大银幕。北京国际电影节,让古老的都市与光影的艺术交相辉映。
从电影季到电影节,仅仅两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已成为世界电影的一次盛大派对。在老艺术家“百岁天团”的苍苍银发中,在几代中国影人闪耀的鲜艳红毯上,我们都能看到传统的底蕴;当国际大导演卡梅隆写下对电影节的祝福,当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赢得观众的掌声,我们都能看到非凡的魅力;无论是对电影艺术、电影市场的深入探讨,还是对电影历史、电影未来的回顾与展望,我们都能看到文化的底蕴。正是这些,把北京国际电影节推到了世界电影界的前台。
不仅是电影,影像背后是打造“世界都市”的文化雄心。北京的文化,不仅是胡同上空响起的鸽哨、皇城根下拉响的胡琴,也不仅是雄伟的宫殿、街巷的酒吧。从“中国三高”珠圆玉润的歌喉,到体育健儿奋勇争先的身影,再到规模空前的电影盛会,对于文化,今天的北京已经有了更高远的眼界。
不仅是电影,影像背后是打造“先进文化之都”的积极实践。这次电影节,电影合作交易签约数额将突破50亿。在这个城市,从电影到旅游,从出版到演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有120多万人,文化创造的财富占去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培育500家骨干文化企业,每年筹资100亿用于文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文化,今天的北京已经有了更宽广的视野。
如果说文化活动是一个城市的窗口、一个时代的眼睛,那么,国际电影节这扇窗口、这双眼睛中折射的,更是一种“北京自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脚印,宣告着北京作为国际文化重镇的“王者归来”,从城市面貌的焕发到城市精神的打造,北京以越来越自信的姿态,站在了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聚光灯下。
一个城市,需要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在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日益频繁的今天,这样的自信更为重要。这既需要对自身文化魅力、文化价值和文化传统的认知和认同,也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正如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观众与国际电影的相遇、中国市场与世界产业的共荣、千年文明与百年艺术的碰撞、东方传统与银幕光影的交融,既会给北京文化奉上连台好戏,更会为电影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电影是每秒24格的永恒。在时代的胶片之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定会与走向世界的东方都市、面向未来的文明古国,一起写下属于自己的永恒。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