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泰坦尼克百年纪念被过度消费 市场被指审美疲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6日12:13  大河网-大河报微博
剧版《泰坦尼克》 剧版《泰坦尼克》

  核心提示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微博)在英国扬帆起航,却撞上冰山沉入冰冷的大西洋底。此后,这一悲剧被无数次改编成小说和影视作品,从1929年的《大西洋号》的虚构映射,到1953年版《泰坦尼克号》第一次真实反映其沉没,从1958年的《冰海沉船》到詹姆斯·卡梅隆1997年执导的《泰坦尼克号》,再到该片被转制成3D版后又一次“下海”……这艘悲剧之船一次次地“沉没”。今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不少媒体再次把目光瞄准这块蛋糕,除卡梅隆的3D版《泰坦尼克号》外,欧美各大电视台也纷纷推出迷你剧、纪录片以及各种纪念活动。但是,观众在一片狂轰滥炸之中,终于对“泰坦尼克”产生了审美疲劳。同样题材的作品,却在市场上遭遇了冰火两重天。

  中国市场:3D版《泰坦尼克号》收益有望翻十倍

  1800万成本,在中国欲博十倍票房

  4月10日零点,转制成3D版的《泰坦尼克号》卷土重来,登陆中国内地各大影院。这部15年前的经典之作,同时带来了融合最新电影科技、让人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年轻情侣纷纷走进影院,上座率与其他影片的首映没有太大差异,相关纪念品也卖得很火。

  3D版《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上映首周,就吸纳票房5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纪录,而昔日同样由卡梅隆创造的中国票房冠军《阿凡达》的首周票房为2.7亿元。放眼全球市场,卡梅隆的大本营——北美市场,该片的首周票房仅为1162万美元,连中国市场的零头都不到。

  据业内预计,3D版《泰坦尼克号》在我国的最终票房有望破10亿。但实际上,卡梅隆这次转制3D的花费,虽然动用了300多位工程师、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但成本只有约1800万美元。若真的完成票房预期,该片仅在中国的收益就接近成本的十倍!

  情感营销,打开中国观众的荷包

  “15年前陪你一起看《泰坦尼克号》的人在哪里”,《泰坦尼克号》3D版的上映,勾起了人们15年前看老版《泰坦尼克号》的回忆。微博上的情感营销,成功吸引了观众,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营销课”。社会学者认为,这样的广告语以及通过微博讨论来形成热点话题的营销方式很高明,可以称为“情感营销”或“怀旧营销”。

  “我15年前是和一帮同学一起看的。”如今32岁的罗志,专程带老婆一起去看了3D版《泰坦尼克号》,尽管认为3D效果一般,不过他还是十分满足。他说,看这部电影实际上是重温一种美好回忆。

  据一些一线影院称,影片平均上座率有八九成,观众构成也很广,有80后、90后,也有四五十岁的夫妻。这样的效果,既有电影本身就是经典的原因,也得益于各种炒作。

  平民价格,推动观众走进影院

  3D版《泰坦尼克号》成功的背后,还有团购的一份功劳。更加平民化的票价,增加了影片的性价比,促使更多的观众走进了影院。

  在多家团购网站上,3D版《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票都成为团购热门。其中,有的团购网站可以三折拿到电影票,售出的数量非常可观。

  除了票房外,随着影片的热映,各种影片衍生品也销售红火,像“海洋之心”项链、船模钥匙扣、纪念T恤、3D立体拼图、泰坦尼克号浴皂、泰坦尼克口哨等,都受到消费者欢迎。丰富的衍生品选择,相信会给中国电影人带来不小的启发。        据《广州日报》

  欧美市场:ITV版收视率大跌

  在众多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影视作品中,英国ITV电视台的4集迷你剧《泰坦尼克号》可谓万众瞩目。该剧的编剧是最近红得发紫的《唐顿庄园》的编剧朱利安·费罗斯,该剧4月12日开播后,凭着“泰坦尼克”的金字招牌和金牌编剧的双重光芒,首播就有740万观众。然而,预期的收视狂潮却没有出现,而是一路下跌,到第三集时,只有350万观众收看。

  也许是因为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珠玉在前,该剧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情节设置。电视剧的制作人也知道,作品难免会被拿来进行比较,稍不留神就会被扣上模仿的帽子。于是,ITV版《泰坦尼克号》放弃了爱情主线,将重心放在对“群像”的描摹上,通过聚焦不同阶层的乘客、船员,多视角展现泰坦尼克号沉船前的几个小时船上每个人的命运故事。这种叙事手法本是朱利安·费罗斯的拿手好戏,但这部剧却遭遇了滑铁卢。英国《每日电讯》不无讽刺地指出,该剧缺乏人物情感的塑造和渲染,以至于灾难发生时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如果一对情侣在整部剧中只谈了5秒钟恋爱,那么对于观众来说,无法在沉船那一刻沉浸在人物的精神世界之中是情有可原的。”此外,该剧缺少铺陈与悬念的剧情也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

  过度消费 观众或已审美疲劳

  这顿大餐观众已吃腻?

  尽管饱受批评,但不少看过该剧的观众仍认为:画面制作精良,演员气场十足,延续了英剧一贯的高水准。那么,为什么这部斥资1200万英镑、拥有豪华演员阵容的作品却如泰坦尼克号一样撞上了冰山呢?

  究其原因,媒体对“泰坦尼克”这一文化符号的过度消费难脱其咎。迷你剧《泰坦尼克号》的监制西蒙·沃恩表示,5年前就有制作迷你剧的想法,当时也预料到许多人会拿“泰坦尼克”做文章,但没想到竞争会如此激烈。据粗略估算,抢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时推出的纪念作品不下10部。除了3D版和ITV版外,还有BBC的《Titanic with Len Goodman》、Channel 5的《NaziTitanic:Revealed》、国家地理频道的《重建泰坦尼克号》等。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各类专题片、纪录片也有10多部,尽管它们都打着新旗号出来叫卖,但大部分无非是拿旧内容套个“100周年纪念版”的“马甲”重新上市,耍的还是新瓶装旧酒的老把戏。

  这些专题片、纪录片的切入点不尽相同,从泰坦尼克号的驾驶室、锅炉房,到如何保护埋葬在大西洋深处的泰坦尼克号残骸,各路人马早就把泰坦尼克号从里到外扒了个干干净净。欧美各大平面媒体和博物馆以及主题公园这段时间也大做文章,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在这样的狂轰滥炸之下,即使泰坦尼克号是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如果品尝无数遍,观众恐怕也会觉得味如嚼蜡。同一题材的过度消费,让观众和制作人都“很受伤”。

  虽然ITV版《泰坦尼克号》收视情况不佳,但围绕这艘巨轮打响的媒体大战还没有结束。由BBC拍摄的12集《泰坦尼克号:血与钢》也将于近期播出。据悉,该剧放弃了沉船故事,重点描述泰坦尼克号建造期间白星航运公司内外的政治与经济角力。这道被炒了无数遍的“大餐”再度上桌,不知还能不能吊起观众的胃口?       据《文汇报》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